版面选择
国医大师熊继柏·诊治疑难危急病症(连载十二)
2025-10-12
四肢厥冷、全身畏冷3年不愈案
【诊疗经过】
罗某,女,36岁,湖南省耒阳市人。
初诊:2018年5月13日
病人自诉一身畏冷,四肢冰凉,下肢尤甚,病已3年。即使在暑热炎天也觉得一身畏冷,不能接触冷空气,不能吹电扇、空调,不能进超市、商场这些有空调的地方。其下肢冷且痛,全身无汗,口淡不渴,月经量少,面色紫暗。舌紫唇黯,舌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不明确。
中医诊断:阳虚寒凝、血脉滞涩之厥证。
拟方:当归四逆汤合补阳还五汤加附子。
处方: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0g,地龙10g,桂枝10g,细辛3g,通草6g,大枣10g,制附子6g,甘草6g。20剂,水煎服。
二诊:2018年7月18日
病人诉服药后畏冷显减,但因挂号困难,在当地按原方拣药20剂服用。现症见:一身畏冷大减,下肢疼痛明显减轻,面色紫暗缓解。舌苔薄白,脉细。原方去附子,再进20剂,病愈。
处方: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0g,地龙10g,桂枝10g,细辛3g,通草6g,大枣10g,甘草6g。20剂,水煎服。
【简要阐析】
1、谈谈厥证
厥证有两种,一种是昏厥,一种是肢厥。《灵枢·五乱》曰:“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本案病人显然为肢厥。《伤寒论》对肢厥论述最多,如《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肢厥有哪些种类呢?《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伤寒论》中就有多条论及寒厥的原文,比如:“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当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这些都是寒厥。还有蛔厥证:“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乌梅丸主之。”此外,《伤寒论》还讲到了热厥,如:“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伤寒论》还讲到了气厥:“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仅仅《伤寒论》中就讲了这么多的厥证,所以临床必须辨清是何种厥证,才能准确施治。
2、论血脉瘀阻之肢厥
张仲景讲了那么多种肢厥,但是没有讲到血脉瘀阻的肢厥,而临床上确有因血脉瘀阻所致的肢厥。其肢厥特点必然兼有血瘀的征象,比如皮肤紫暗,面色紫暗,口唇发紫,舌紫,甚至爪甲紫暗等症状,这是临床实践的证明,而且也有理论依据。《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这就是血脉瘀阻导致肢厥的理论依据。临床上不要一看到肢厥便认为是寒证,张仲景早就告诉我们肢厥不仅有寒厥,还有热厥、气厥。其实,临床上还看到了不少的因血脉瘀阻导致四肢厥冷的病证,因为瘀血阻滞,血脉不通,则阳气不达,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过去只认识到寒气痹阻、阳气不达,总是从“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这一条线去考虑,其实,血脉不通也可以导致阳气不达。血脉瘀阻导致四肢厥冷在临床上很常见,比如脱疽,有些手溃烂,有些脚溃烂,颜色乌黑,毫无疑问手脚都是冰凉的,以寒凝为主的用阳和汤,以血瘀为主的,应该用补阳还五汤。历代医家各有许多独到的经验,所谓经验,就是要先经历过,然后再不断地得到临床验证。因此,中医决不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一定要扎扎实实从事临床实践,实践出真知。
(摘自《中医临床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