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很多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也是伤肝因素 药物性肝损伤,中药背了黑锅
2020-11-30
很多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也是伤肝因素
药物性肝损伤,中药背了黑锅
近日,一篇题为《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的研究论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每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约为23.80/10万人,其中因传统中草药或膳食补充剂所致占26.81%。报告一出,立刻引来媒体广泛关注与报导——“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草药和保健品是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重磅!中国近三成的药物肝损伤来自草药和保健品”,更有甚者以“中草药和保健品或担首责”为标题,引起老百姓对中草药安全性的担忧。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
笔者查询原文后发现,此次研究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是将中草药作为一个整体来提出的,对于西药,研究者则将其为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等11个大类,从而得出中草药占肝损伤药物比例较高的片面结论。实际上,中草药按功效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等21个大类。这其实也是研究界的惯例,研究者明白其整体含义,但媒体在报道时却只会引用所占损肝药物构成比,往往让老百姓产生中草药对肝损伤风险率高的错觉,从而造成恐慌。
中、西医所认为的“中草药”不完全一致,保健品所致肝损伤不可忽视。此次研究中,占肝损伤26.81%的传统中草药或膳食补充剂,包括了中药、天然药物、藏药、蒙药、保健品、草药以及膳食补充剂。最后一项“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是借用了欧美国家通用概念,主要包括天然草本或植物类补充剂及其制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等食品补充剂、含有蛋白同化甾类、能增强体能和健美效果的补充剂3大类,显然大于人们通常所认知的仅包括中药、天然药物及其相关制剂的“中草药”。
近些年国内的保健品市场发展迅速。但中西药混杂的保健品十分多见,尤其是一些减肥保健品,往往不需按药品进行严格的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估,不需处方即可获得,加之老年人、肥胖者更易出现肝损伤风险因素,导致肝损伤的案例明显增多,而此类报道往往以“中草药”背锅。
在临床中,“药物性肝损伤”又往往成为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的替罪羊,而中草药首当其冲。药物性肝损伤目前仍缺少诊断“金标准”,其准确诊断仍然是国际性难题,国外报道其误诊率可高达30~50%。在中国,有超一半人群有服用中草药史,出现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某些西医大夫往往更容易将病因归结到中草药头上。
在我国中草药较西药更易以非处方药形式购买及滥用,超剂量、超疗程、不当配伍等不合理用药,成为肝损伤发生主因之一。此外中药材本身质量问题,误用、伪品混用也是发生肝损伤常见原因。
其实,中医药对药物的毒性自古就有明确标注。我国最早的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365种药物,以药物毒性的大小、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除了上品120种为补益无毒,可长服久服,其余多为“有毒、或小毒”,告诫“不可多服久服”。2015年版的中国药典中,也记载83味有毒中药。目前导致肝损伤报道较多的中药,包括何首乌、雷公藤、土三七、苍耳子、款冬花、千里光、朱砂、雄黄、砒霜等,及一些治疗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类疾病,白癜风、银屑病、湿疹等皮肤系统疾病的某些中药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便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毒,药物偏性也,毒药攻邪,五谷为养。”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认为,中药的“毒”是一种能治病的偏性。合理正确使用中药,能“以毒攻毒、化毒为药”,比如现代广泛用于治疗白血病的三氧化二砷,便是源于剧毒药物砒霜。
在西药中,最为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免疫调整剂、心血管药物恰恰,一样是肝损伤发病率最高的药物。故无论中、西医药若要发挥其治病功效,就不可避免存在对人体毒副作用风险。所以说,无论是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绝对安全”,还是将中药毒副作用无限放大、视同洪水猛兽,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最后还要说一点,有的媒体借此提出,“对于在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看到【不良反应】和【禁忌】是‘尚不明确’的,直接扔掉就好”,这其实是一种看似博眼球实则很误导的错误说法。中成药有相当一部分是传统经典方剂,几千年来在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证实是安全的,但确实大部分缺乏相关的前期临床试验研究数据。正如此研究报告的主要研究者陈成伟教授所言“重视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科学分析其发病机制,摒弃中草药孰是孰非之争,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中草药。”自2017年起,我国己成立国家中药安全性管理专家委员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于2018 年 6 月颁布了相关法规,加强了对中药的肝损伤评价与风险管控。针对中药的科学分析,国家一直在行动。(肝病中心 张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