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选择

补骨脂,温肾助阳又止泻

2024-07-12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是自唐代传入我国的一味中药。补骨脂收载于唐代的《药性论》,被称为“婆固脂”;五代时期的《日华子本草》称其为“胡韭子”;宋代《开宝本草》中,它又被称作“破故纸”。

实际上,这些名称皆由梵语音译而来。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上述名称来源做了这样的解释:“补骨脂言其功,胡人呼为婆固脂,而俗讹为破故纸也。胡韭子,因其子之状相似,非胡地之韭子也。”他还说:“补骨脂生岭南诸州及波斯国。”推测该药并非中华本土产品,而是在古时波斯国来朝觐见时引入,中医发现其疗效,从而广为栽培。

关于补骨脂传入我国的过程,《本草纲目》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节度使郑愚出使南海,百病缠身,阳气衰竭,服用诸多补药均不见效果。诃陵国(古南海国名)船主李摩诃进献一药方,请其试用,收效奇好。后来郑愚将此方记录下来,带回北方,遂传播开来。

原方是这样记载的:补骨脂十两,洗净、挑选、去皮后暴晒,捣碎过筛成细粉;以胡桃(核桃)肉二十两,汤浸去皮,研磨如泥,拌入补骨脂粉中;再加入适量蜂蜜调和,使其甘如饴糖,用瓷罐盛装。每日早晨取一匙,以温酒二合送服,之后再进饭食以压制药气。如果不会饮酒,用温开水送服也可。长期服用此方能延年益气、悦心明目、强筋补骨。

李时珍对这个药方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并补充说其也可做成丸药服用,还引用古人的话:“破故纸无胡桃,犹水母之无虾也。”强调补骨脂与核桃肉配伍的重要性。李时珍进一步强调了补骨脂补肾的作用,认为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虚弱,则阳气衰微,这样就不能促进脾胃的运化,使脾胃虚弱而诸病发生。

补骨脂之所以能温肾助阳,与它的性味有关。补骨脂性温,味辛、苦,按中医五行之分属火,与之对应的脏器为心,能使心火与命门之火相通,从而坚固元阳,使骨髓充实,以防气脱。日常生活中,补骨脂作为食疗药可以在煮粥时加入其中,也可以与羊肉搭配在一起炖,能起到健脾、补肾、益气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补骨脂属温热之品,能助热发汗,易伤津液,因此热盛而大便燥结者、阴虚火旺者均不宜使用。

(张健  谢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