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饮食误区探析

2020-10-16 15:51 来源部门: 系统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糖尿病患者,不论其类型及病情轻重,也不论用药与否,都需要长期坚持饮食治疗。调查发现85%以上的患者对糖尿病的饮食治疗知识缺乏,甚至存在共性的误区。

误区一:水果含糖高不能吃

分析:水果中的糖是三大营养物质中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糖类)是人体补充能量的主要来源,当机体适量摄入水果的同时,不但补充了能量,还能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膳食纤维。水果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铬、锰等,实验研究已证明,缺锰的大鼠可诱发糖尿病。另外水果中的果胶是可溶性食物纤维,食物纤维具有降低血糖特别是餐后血糖的功效,可使血中胰岛素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使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也得到改善。同时,果胶还能胃肠道激素“胃抑多肽”分泌减少,使餐后血糖及血胰岛素水平降低。适当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是可以的,如橘子、苹果、草莓等。当然要在两正餐之间食用,每日量150-200g左右,每次量不宜过多,100g左右即可,并相应减少正餐的量,同时进食量应计算在总热量需求之内,即碳水化合物(糖类)食品种类之间的调换。此外,在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最好酌情选择进食适量的水果,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平时不吃水果或少吃水果所带来的心理和机体需要上的缺憾,另一方面又纠正了低血糖,缓解了不适症状。

误区二:少吃主食或不吃主食,多吃副食

分析:糖尿病控制饮食是指控制总热量,使之基本满足日常工作劳动的需要。总热量是由三大营养素按合理的比例摄人(碳水化合物:55%~65%;蛋白质:10%-20%;脂肪:20%-25%)。主食即碳水化合物(糖类)是机体摄取能量的主要来源,当主食进食较少,机体得不到足够的能量时,会出现全身乏力、饥饿感等,还可能在进餐后3-5h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甚至还会出现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即“苏木吉”现象),导致血糖大幅波动,反而不利于血糖的控制。而认为只要减少主食而不限制副食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副食(鸡、鸭,鱼,肉、蛋、各种坚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1g碳水化合物可产生4千卡热量,1g蛋白质也可产生4千卡热量,而1g脂肪可产生9千卡热量。因此尽管限制主食却大量进食副食同样也会升高血糖,同时,高脂肪饮食还可导致肥胖、血脂升高,从而导致和(或)加速动脉硬化,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

误区三:“无糖食品”可随意吃,不会升高血糖

分析:医学上指的糖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单糖、双糖、多糖的总称。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糖大部分是葡萄糖和蔗糖。所谓“无糖食品”一部分是指不加蔗糖而改用木糖醇等,另一部分是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加甜味剂的,吃起来无甜昧感的食品,如“无糖饼干”等,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无糖食品”大部分属于后者,它们虽然标注“糖尿病专用食品” ,没甜味,未加“糖” ,但它是由米、面等经加工制成的,其主要成分米、面等经消化分解后可转化成葡萄糖,与平常主食中的面一样,是碳水合化物的来源之一,所以,它照样能升高血糖,应一并计算在总热量之内而不可随意吃。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

                                               李晓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