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食补误区

2020-10-15 15:48 来源部门: 系统

       进补有百利而无一害吗?

  “进补的利弊”也是需要辩证地来分析。俗语说“是药三分毒”,无病进补其实是欠妥的,甚至还会因进补太过而引发脏腑病变。中医用药是十分严谨的,即使是现成的补药或补膏也要观其处方成分,然后辩证使用,对症进补,按需进补,辩证施补,才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和养生延年的作用。

         食补药补不必对症吗?

    无论是食补还是药补,都要讲科学性,要根据季节、时令、个人特质、年龄不同而适时、适量选择。如夏天宜清凉之品,冬瓜汤、绿豆汤、赤豆汤等。冬天宜温补之品,如羊肉、狗肉、牛肉等,这些肉类中可以配合食药同补:如血虚者加大枣、龙眼肉、当归;气虚者加黄芪、红参;阳虚怕冷者加肉桂、干姜、红参。药补食补一定要区分个体差异,辩证用补,如阴虚火旺者,不宜温补(如牛肉、羊肉、狗肉等)。儿童体质稚嫩,纯阳之体,就不宜食用温补之品。老年人,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由于停经后,内分泌失调,更易缺钙,容易出现骨质疏松,日常饮食中多吃一些含钙量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豆制品、虾皮、海带、芝麻酱等。

         进补不必忌口吗?

   每种食物和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能,如果所食的食物与所服的药物功能相近,便可起到协同作用,加强功效;功用相克,则相互牵制,使药性和治疗作用减弱或完全失效;功用相反,还会发生危害人体的不良反应,造成中毒。因此,服用补药必须适当几口。例如在服用中药补品时,就忌喝浓茶。

        看广告吃补品对吗?

    广告在对补品进行宣传时往往过分夸大其“神奇功效”,有言过其实之嫌。补品不同于食品,也不同于药品。在国外,对具有保健功能的补品称为“功能食品”,它既不能针对某一种疾病有专属特效,也不能使你在原有健康的基础上更加强壮,它仅能使你的亚健康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因此,在吃补品的时候应根据个体需要,有选择性的进行商品比较,而不盲从广告的指导。

       进补只是老年人的事吗?

《黄帝内经》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进补不仅是老年人的事,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进补方式。先天不足、身体发育缓慢的儿童;平时一贯体弱多病,容易发生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和肺炎的青少年;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食欲不振、容易腹泻的成年人,都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明确自己体质后适当进补,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发生,还能增强抵抗力。

       老年人进补越贵越好吗?

高价补品大多是加了一些价格昂贵的中药材,然后没有针对性的用药,一般不会现出非常效果。所以老年人在进补时一定要走出价格误区,要根据对象和适应证来确定补品,缺什么,补什么,以有效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切勿凭贵贱来分好坏。  

       健康人也需要进补吗?

     中医药进补是通过补益中药或具有治疗作用的中药来补益或治疗虚弱体质的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在进补的过程中非常强调药物的偏性,也注重“辩证施补”。虽然进补有很多好处,但是在进补的时候,不能盲目进补,所以要强调的是:进补要因人、因病、因地、因时而异,各取所需。最基本的就是遵循《黄帝内经》说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常吃补药就可长生不老吗?

    许多药物和方剂具有“益气轻身、延年益寿”等作用,然后单纯依赖药物则实错误的,中医学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精神养生法、睡眠养生法、饮食养生法、起居养生法、四时养生法等,强调重视运动锻炼、饮食调理和精神卫生都综合养生措施。中老年人服用延缓衰老补益药,应先到医院就诊查体,然后根据医生建议,合理用药,才能达到预期药效。如果盲目滥用,不仅不能延缓衰老,反而会引发疾病。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

                                              李晓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