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广泛

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广泛

        在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原书中,六味地黄丸被用于治疗多种儿科疾病。在宋代刘防的《幼幼新书》里,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儿科的鹤节、慢惊风以及虚寒等疾病。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一书中,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咳嗽、小便不禁、虚损等。明代《医学正传》中六味地黄丸的主治功效记载:“治肾经虚损,久新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痪弱,下血咯血等证。”明代吴昆《医方考》中认为本方的功效主治为:肾虚移热于肺,咳嗽者,此方主之。有足心热,内股热,腰痛,两尺脉虚大者,病源于肾虚也。”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记载:“治形骸瘦弱,无力多困,肾气久虚,寝汗发热,五脏齐损,遗精便血,消渴淋浊等症。此药不燥不温,专补左尺肾水,兼理脾胃。少年水亏火旺阴虚之症,最宜服之。”明代医家赵献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于命门水火大加发挥,将六味地黄丸推崇倍至,认为一切“肾虚不能制火”的病证,都可以用本方进行治疗。同时,赵氏将六昧地黄丸灵活运用于发热、痰证、咳嗽、吐血、喘证、喉咽疼痛、耳鸣耳聋、大便不通、小便不禁以及梦遗滑精等多种疾病的辨证治疗。清代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中使用六味地黄丸治疗的疾病多达十余种,包括类中风、虚劳、头痛、痰饮、三消、小便不禁、咽喉疾病、耳病、腰痛、产后喘促等。从宋迄清,六味地黄丸的主治病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早已超越了原有的儿科范围,真正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思想。如消渴、淋浊、骨蒸、健忘、惊悸、怔忡、产后喘促、解颅、五迟五软、耳鸣、耳聋、眼花、齿牙不固都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究其原因,为以上诸多疾病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均表现出了肾水不足、肾阴亏损的临床证候。(中医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