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中药治黄疸

  慢性重型肝炎多在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的基础上,由多种原因,如病毒的再活动或再感染、药物性肝损害、内毒素血证、劳累、缺氧等诸多因素,引起急性肝衰竭,即所谓的A on C(Acute on chronic)。目前仍无特效疗法,死亡率仍高达50-80%。黄疸是肝功能衰竭的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黄疸的轻重与慢性重型肝炎的死亡率成正比。研究表明,血清总胆红素分别大于171μmol/L、342μmol/L、513μmol/L和640μmol/L时,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3.3%、33.4%、52%和90%。所以加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黄疸的消退,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部分慢性重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可持续数月到数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该类黄疸,既有肝细胞损伤所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又存在肝内胆汁淤积所致的黄疸,其与爆发性肝衰竭(急性重型肝炎,也包括部分慢性重型肝炎,)有所不一,黄疸持续时间长,病情反复。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整体治疗,一方面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另一方面消除各种诱发肝细胞死亡的因素,如病毒的活动、内毒素血症等,这一点与中医的整体治疗和辨证论治是一致的。这为中医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一般将黄疸病人分为阳黄和阴黄二类治疗。阳黄患者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用茵陈蒿汤治疗;阴黄患者黄色晦暗如烟熏,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用茵陈术附汤治疗,一般均可取得明显的效果。

  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既非完全的阳黄,又非完全的阴黄,这类患者,具有黄疸持续时间很长,可达数月或数年,面色黎黑、黄色晦暗,部分患者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大便不畅,舌质淡有齿痕等表现,治疗过程中均有长期或大量应用寒凉药物、或应用过人工肝治疗。临床既不归属阳黄、又非阴黄,我们称之为阴阳黄,这类患者,在慢性重型肝炎黄疸不退的患者中占33.3%。其病理机制为虚实夹杂,虚为脾虚、实为湿热或瘀热。

  我们采用辨病与辨证的方法,即温阳健脾以针对辨证、解毒凉血以针对辨病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取得较好的效果。43例经西医和中医治疗无效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阴阳黄患者,经凉血解毒、健脾温阳组方治疗黄疸消退有效率:早期患者100%,中期患者80.8%,优于按传统阳黄阴黄治疗组和西医综合治疗组。这项成果已在国内10多个省市多家医院推广。

  另外,要注意的是,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黄疸消退后,许多病人的血小板、白细胞较治疗前仍有所下降,提示重型肝炎后易导致坏死性肝硬化的发生和加重原有慢性肝损伤的情况。因此,提倡慢性肝炎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更为重要。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家肝病中医医疗中心 孙克伟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