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中医专家建议,失眠患者这么做

2022-03-25 14:46 作者: 姚欣艳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良好睡眠,健康同行”。

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宁可食无肉,不可睡不寐”。好的睡眠能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护大脑,恢复精力;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促进生长发育;延缓衰老,促进长寿。人们都说“吃人参不如睡五更”,可见健康的睡眠是保持人体活力的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健康睡眠的标准是什么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姚欣艳介绍,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可供参考 :

▲能在10-30分钟入睡,入睡时间长期小于10分钟。

▲睡眠中不醒或偶尔醒来(如小便),又能很快在5分钟入睡。

▲夜间无惊梦,或梦醒后很快忘记。

▲白天头脑清醒、工作效率高,不困倦。

▲睡眠中没有或很少噩梦、异常行为等。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压力及节奏加快,失眠患病率日渐增高,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其中以老年人、女性为主。失眠已经成为神经内科比较常见的疾病。

什么是失眠

姚欣艳主任医师表示: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情况。 “失眠” 严格意义上说是指无法入睡或睡眠完全缺失,临床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且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再入睡困难等,常表现为醒后疲乏、日间警觉性降低、精力、认知功能以及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功能障碍,从而降低生活质量。

严格的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包括:

入睡困难(>30分钟)、频繁觉醒(>2次/夜)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30分钟),总睡眠时间<6h。上述多于1项,同时伴多梦、醒后头晕、乏力等不适。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持续1个月。

中医如何治疗失眠

对于失眠患者,可通过心理治疗、中医药治疗、西药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进行干预。首先可以运用睡眠卫生教育、松弛疗法、心理治疗等手段干预治疗,严重者才用药物治疗,如一些催眠的西药可迅速改善患者入睡困难及增加总睡眠时间。

但长时间用安眠药物,停药时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及反跳性失眠,其不良反应包括日间困倦、头昏、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减退)等,因此常常被患者拒绝使用。

那么中医对失眠是如何认识和治疗的呢?姚欣艳主任医师介绍:中医学中称失眠为“不寐”。中医普遍认为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则心神安定;而失眠(不寐)主要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由于思虑、劳倦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心神失养,神不内守,阳不入阴,而发为失眠,主要是心神被扰,脑神失养,神不守舍所致。

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若思虑过度,情志不舒,内伤心脾,酿生痰热;或宿食停滞化为痰热,胃腑失和;或受惊恐,心胆气虚;或体虚阴伤,阴虚火旺,水火不济而心神不宁,均可使阴阳失调,心神不安而致失眠。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化源,肝失藏血,肾失藏精所致。

实证多为热盛扰心,心神扰乱。 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多因心火亢盛,或肝郁化火所致。

中药治疗需要辨证施治,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另外也可采用一些中医的辅助方法,如睡前按摩助眠穴位(如百会、四神聪、印堂、安眠、神门、照海、三阴交、心俞穴等穴位),以及耳穴压豆治疗等等。

姚欣艳主任医师建议,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失眠,强调睡眠卫生教育。对于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改善患者心理、生活习惯作息,激活自我调节功能,配合中医非药物疗法,以及中药汤剂或者西医助眠药物进行综合性治疗,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有效改善失眠症状。

姚欣艳:神经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人员。

在防治老年性疾病如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头痛、三叉神经痛、失眠、眩晕症、神经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缺血缺氧性脑病、重症肌无力、高血压病、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肺部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二、周三、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