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三月三”,不忘“地菜子煮鸡蛋”

2019-05-06 11:22 来源部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绍贵)

  地菜子,学名荠菜,为与白菜等同科的十字花科植物,俗名护生草、净肠草、鸡心草、地菜子等。遍生于田野、路边、庭园,多野生,也有栽培。入药历史悠久,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传统佳蔬。既能治疗一些疾病,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民间早有“春食荠菜赛灵丹”的说法。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时绕麦田求野菜”的诗句,所求野菜即荠菜。诗人陆游有“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以及“春来荠香忽亡归”等赞美诗句。

  至于“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的习俗,相传始于“三国”华佗为一老者疗病的典故,传说有一天,华佗来到湖北沔阳地区采药,因遇天雨,来到一老者家中避雨,见老者头晕头痛,痛苦不堪,随即为老者进行了诊断,并就近在老者的庭园内采集了一把地菜子,嘱老者将此菜取汁煮鸡蛋吃,老者遵嘱连服三枚鸡蛋,其病即愈。华佗为老者治病之时,正好是三月初三。此事传开后,在沔阳一带则成了习俗,后在江汉平原盛行。加之夏历三月初三,俗称“上巳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故逐渐形成了家喻户晓、历代相传的习俗。用料除新鲜地菜子的带根全草外,有的尚加入枫球子(路路通)、黄豆或生姜、红枣,与鸡蛋一并煮熟后,取出鸡蛋去壳,再放入除壳的净蛋煮沸即可,倒出汤液与鸡蛋,或红枣、黄豆食之。

  地菜(荠菜),味甜淡,性偏寒,功能凉肝明目、清热利湿,尚有止血作用,可用于目赤肿痛、小便不利、水肿、湿热泄痢、尿血及吐血、咯血、鼻出血、眼底出血、乳糜尿等症。

  主含粗纤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C,以及钙、铁等微量元素等,既可清洁肠道,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尚有一定除低血糖的作用。所含维生素A对白内障和夜盲症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地菜入食,既可取之煮粥、煮饭,又可做馅、清炒、凉拌,如荠菜豆腐羹、荠菜拌豆腐、荠菜芦笋汤等,以及荠菜与肉糜为馅作成的馄饨、饺子和春卷,其味都很鲜美。

  因时序三月,湿邪始重,用于煮鸡蛋的习俗每年也仅有一次,取义也多在清利湿热,护肝明目,时令过后,其用尚不普遍。

  入药的用量,15~30克,鲜品可用60~120克,入食则可根据烹饪方法,斟情确定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