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干姜、炮姜与良姜的不同应用
2018-01-16 15:27 来源部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生姜,为姜科植物的代表性品种。其入膳、入药及引作菜肴和中药炮制辅料的历史悠久,西汉时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即见有“姜”,东汉时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亦载有姜,两晋南北朝时的医药著作《名医别录》则正式列有生姜一药,说明自古以来生姜的应用甚为广泛,不仅很多散寒解表、温胃止呕、化痰止咳和解毒、敷贴外用的名验方药中均用到生姜,而且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菜蔬和膳食中极为常用的调味品与佐料。用生姜捣汁或煮取汁液,用生姜加明矾炮制成姜半夏,用生姜汁炙竹茹等已成为法典规定;用生姜加葱白,或加红枣和红糖,或加紫苏叶防治单纯性风寒感冒,已成为普通老百姓妇儒皆晓的常用验方。
中医临床常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胃寒呕吐、腹痛、泄泻、肺寒咳嗽、痰饮、喘咳,以及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寒凝血瘀所致的头痛、肢体疼痛、面部褐斑、斑秃、解药物和食物中毒。但生姜味辛辣而性温,大量内服生姜,可致口干、咽痛、肾脏损害及眼结膜炎;可使血压升高;并有散气、生热、使正气受损与少智之说。体内热邪内盛所致发热、口渴、尿黄赤、便秘等实热证,以及虚火旺盛的人均应忌用;高血压患者不宜用;阴虚咳嗽、盗汗、表虚自汗、胃热呕吐者也应忌用;痔疮、痈疽疮疡者不可多食,尤不宜与酒同食。
干姜,与生姜同源,系姜的干燥根茎,或经切片晒干、烘干所得的干姜片。因系干品,直接入膳基本不用,仅少用于佐料。因为经干燥去掉了大量水分,其味更显辛辣,其性由温变热,成为温里散寒的大辛大热之品。功能回阳通脉、温暖脾胃而散寒,温散肺寒而化痰饮,用于阳气虚衰欲脱所致的四肢厥逆、手足不温;以及脾胃阳虚、阴寒内生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寒凝气滞、血瘀不通的胸痹、心痛;寒饮喘咳、寒湿痹痛等症。其临床应用甚广,如大家较为熟悉的四逆汤,除用了附子、炙甘草外,即用到了干姜,以致成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的千古名方。规定入汤剂的用量为3~10g,超量用药可出现咽干口燥、口腔溃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因其辛散燥热,易损阴助热,引起眼睛发炎,故不易大量或长时期用药;阴虚内热、血热妄行有出血倾向者忌用;孕妇忌用或慎用;儿童慎用。
炮姜:系用干姜经油砂炒至鼓起发泡而成,其外色发黑,内面深棕色,故又名黑姜、姜炭。其效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成为温经止血、温中止泻之药,主要用于虚寒性出血证,以及虚寒性的腹中冷痛、呕吐、泄泻和产后恶露不尽等,尤多用于中医临床所见的脾阳虚衰、脾不统血的阳虚失血、吐衄、崩漏等症。入汤剂3~6g。阴虚内热及血热妄行的出血不宜用,孕妇、儿童慎用。
良姜,中国药典已正名为高良姜。虽与生姜同为姜科植物,但并不同种,与上述三者根本不成一体。其商品按产地分为广东良姜、广西良姜、海南良姜和台湾良姜四种,以广东良姜质量较佳。良姜系中药温里药,功在散寒止痛、温中止呕、消食,亦可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喛气吞酸、泄泻等症,但与生姜、干姜、炮姜等性味应用各有差异,其药用也无生姜、干姜普遍,不过在香料中却有其名。入汤剂3~6g。由于其性辛热,大剂量使用可致胃脘部灼热不适,故不宜超量使用。因胃热引起的呕吐、伤暑霍乱、湿热泄泻、心气亏虚所致的胸痛均应忌用;孕妇忌用;儿童慎用。(药学部 刘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