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伤后如何正确应用红花油

2017-04-19 15:30 来源部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扭伤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外科疾患,红花油作为疗伤的外用酊剂,因其富含酒精等成分,味多辛辣芳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神奇功效,成为老百姓治疗扭伤的“杀手锏”,但临床应用效果却常不尽如意,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一圣药神秘的面纱吧。

  扭伤后,红花油能否马上涂抹?对此,老百姓常常争论不休。支持者认为依据红花油的有效药物成份及其功效主治,红花油是为损伤量身打造的治伤圣药,当然可以早期应用;反对者却以临床应用效果作为反驳的证据,使用用后,损伤局部痛、肿症状不消反而加剧使得他们对红花油产生怀疑。哪种观点是正确的?我院骨伤二科主任杨少锋教授认为,人体组织遭受外伤,首先需排除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损伤,确定软组织扭伤诊断。损伤初期(伤后24-48小时内),由于皮下软组织内的毛细血管遭到破坏发生破裂,局部渗血、水肿,出现炎性反应,此时组织脆弱处于修养期,宜静不宜动,任何过度的揉搓动作都会加重局部的出血水肿,因而早期伤肢制动是常用的处理措施。同时,损伤早期,止血是处理的另一关键环节,常用的方法是冷敷,冷敷可刺激损伤局部毛细血管的收缩,减缓出血,减少局部的肿胀和炎性反应。冷敷时可配合局部绷带包扎,对组织出血起到压迫作用。再看红花油,其常用药物成份中富含血竭、红花等消肿止痛药物,配料酒精成分在挥发时可起到局部冷敷的效果,因而早期外用红花油应是符合损伤后组织病理变化规律的,但临床上为什么效果欠佳呢?这是因为:在百姓的固有认识中,应用红花油一定要局部不停揉按这一错误的方法抹杀了红花油的一世英名。因此,早期红花油的正确用法可概括为:只敷不揉。

  损伤中后期红花油如何用呢?在损伤初期的48小时中,局部的出血、水肿得到有效控制,损伤组织在渡过最初的“溃败”后逐渐恢复力量,正邪相持或转入反攻,进入中后康复期,此时,红花油作为正义的援军,从初期的帮手变成大显身手的主力军。根据损伤局部的恢复情况,确定用药的剂量及次数,可先行局部少量外搽,配合轻柔的指揉手法,以痛点为中心,逐渐向外周涂擦。随肿胀的消退,可逐渐增大用药剂量和次数,按摩手法亦可适当加重,充分发挥其活血消肿、散结通络的功效,促进组织的修复。

  红花油作为一种外擦酊剂,其内含的酒精成份限制其应用的范围,除去对酒精过敏的患者,婴幼儿因其皮肤娇嫩,难以难受酊剂的刺激应避免使用。若伤口伴见皮肤的擦伤或破损,红花油的应用会带来剧烈的痛觉刺激,亦需谨慎。

  红花油的疗程与损伤组织的恢复息息相关,一般来讲,损伤后2周,组织的炎性水肿期渡过,损伤局部的肿痛会明显改善,残余的疼痛,通过外用红花油等康复治疗逐渐好转;若在治疗过程中,疼痛不减甚者加剧,则需到医院重新诊断,排除不典型骨折等其它隐匿原因,切不可将红花油一味应用,耽误宝贵的治疗时间。(骨伤二科 郭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