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兜铃酸的毒性与《药典》所载的马兜铃等三种药物的述说

2017-12-28 10:25 来源部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马兜铃酸的毒性,主要是肾损伤作用,出现肾功能损害和尿毒症,并发现广防己等有致癌,致突变作用。但世人和国人对此早有认识,我国药品监督和卫生管理部门早在20多年前即采取了有力措施,在20世纪90年代即已将广防己、关木通、青木香及朱砂莲、寻骨风,从相关法典中剔去,进入《中国药典》2015年版且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的仅有马兜铃、天仙藤和细辛三个药物。马兜铃功能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是治疗肺热咳喘的一个较常用的药物,其马兜铃酸含量相对较少,并已注明,儿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限量3~9克;天仙藤即马兜铃及北马兜铃的地上部分,功能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对脘腹刺痛、风湿痹痛有较好效果,但药典也注明了与马兜铃相同的禁忌症,限量3~6克;细辛功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关开窍、温肺化饮,是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的一个较常用药物,古人和今人为防止毒副作用的发生,将用量严格控制在1~3克或0.5~1克。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中西药物均有两重性,即既有治疗作用,也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重要的是用之得当,用量把握准确,且中病即止,不过量、持续使用。

  至于马兜铃酸,许多马兜铃科植物中确实均含有,但也存在量多、量少的差异。以往曾在某些省区使用过且来源于马兜科的也并不多。据查也就是关木通、寻骨风、朱砂莲、青木香等少数几种,且现在的教科书、药典中均已不收载,市场也无药可供,正规医院医生均已不用。药物本身虽有危害性,但医生不用于临床,又那来致癌的普遍性。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陈士林研究员主编的《中草药大典》中,也仅收载马兜铃科药用植物12种,如长叶马兜铃、北马兜铃、马兜铃、广防己、广西马兜铃、木通马兜铃、绵毛马兜铃、宝兴马兜铃、耳叶马兜铃、管花马兜铃、北细辛、细辛;2016年出版的《中国毒性民族药志》收毒性民族药927种,亦仅列有马兜铃、广防己、通城虎、大叶马兜铃、广西马兜铃、管花马兜铃、尾花细辛、双叶细辛、杜衡、地花细辛、细辛、单叶细辛、五岭细辛、马利筋等10余种,同时收集了10余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科学应用和中毒解救等方面的经验,但并未提倡临床使用,事实上也仅有马兜铃和细辛在用,其他均被视为马兜铃和细辛的混伪品,不允许经营流通。

  近来网传有30余种,甚至也有说40余种的,什么大叶青木香、滇南马兜铃、南木香、管木香、三筒管、葫芦叶马兜铃、海南马兜铃、藤香、南粤马兜铃、凹脉马兜铃、背蛇生、管南香、假大薯、蝴蝶暗消、白朱砂莲、逼血雷、白金果榄、小南木香、杂细辛、乌金草、花脸细辛、台东细辛等等,这些名称既难见经传,也难见野史,可能多为少数或个别地区相传的俗名和别名,大多数医家和药学人员均很陌生,又那来的广泛应用,又怎能成为肾损伤和致癌的致命危害物。对来自马兜铃科药物的应用引起注意,关注和防止马兜铃酸的肾损伤及其他毒害作用是必须的,但也无须危言耸听,更不应拿来作混淆视听的佐料。(药学部 刘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