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014-06-10 09:24 来源部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历代医家对本条的理解已经十分丰富,笔者结合跟随王行宽老教授侍诊心得,略陈己见,恳请斧正。

  一从“未病先防”角度理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挥,尤以汉代张仲景阐述更为翔实,体现“寓防于治”的精髓,包括养生防病、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体系。王老学术渊源于岐黄、仲景,尤其谙熟历代各家学说,撷取所长,提出“保胃气、顾肾气、扶阳气、存真气”的治未病思想。

  二从“已病防传”角度理解。《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王老在临床实践中,提倡应尽可能详实仔细地收集病历资料,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规律性,治疗疑难杂症多采取多脏调燮、综合治理的方案,擅长隔一脏、隔两脏,甚至隔三脏的治疗策略,防止疾病迅速传变,甚至恶变。

  三从“整体观念”角度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实现的。生理情况下,五脏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病理情况下,五脏病邪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当一脏发病,必须立足于整体,治疗本脏病变的同时积极调治其他脏腑,多脏调燮,防止疾病迅速传变。

  四从“脏腑学说”角度理解。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得脾所输布的水谷精微滋养,才能使疏泄功能正常运行,而不致疏泄太过。脾运健旺,生血有源,统摄有权,则肝有所藏。病理上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出现“肝脾不和”的病理表现,因此肝脾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王老临证治疗大瘕泻,认为肝木克脾,湿滞内蕴,“瘕者,假也,其言病症似痢而非痢也,乃肝脾失调、脾失健运为本,湿热、积滞、瘀毒互结于肠间阻谒气机,治法当以调和肝脾为主”。

  五从“五行学说”角度理解。正常情况下脏腑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以维持机体的“阴平阳秘”。肝虚,不仅病邪传于脾虚,而且知肝反受肺邪之制!王老临证提出以实脾为要,实脾-调补脾脏,脾为土,土克水,脾克肾,水克火,水弱则火旺,火克金,火旺则制金,心克肺,金克木,金被制则木盛,木即肝,肝气盛则肝病自愈!所以见肝之病,首先审其虚实,实则不需补脾,直接治已病之肝!若见肝虚,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肝之病,补其酸,助苦益甘。实际上“实脾”是之意,并不是单纯的“补”,而是“调”与“补”的有机结合。“补”是指在脾虚的情况下,采用“甘味”之药健脾补中,加强脾胃生化气血功能;“调”是指用调和之法,以防脾土壅滞,从而维持脾正常的运化功能。这种“实脾法”有利于防止疾病的传变、蔓延,以保护未病之脏腑。(指导老师:王行宽学徒:张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