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疾病药疗食疗专栏】荨麻疹
2011-09-05 15:55 来源部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荨麻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血浆外渗而导致的一种暂时性红斑和水肿反应。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以青壮年为多,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聚发速愈,慢性者可反复发作。
本病中医归属于“瘾疹”范畴,俗称“风疹块”、“风疹”等。中医从发病因素上提出,急性荨麻疹治肺,针对风寒或风热;慢性荨麻疹以治肾为主,根据肾阴、肾阳亏损不同,而选方不一。
【中医辨证论治】
1、风寒型:风团色淡红或苍白,以露出部位如头面、手足为重,遇风受寒后皮损加重,得温则缓,冬重夏轻;舌体胖淡,苔白,脉浮紧或迟缓。祛风散寒,调和营卫。荆防败毒草散加减。
2、风热型:发病急剧,风团色红、灼热,遇热则剧,伴有发热、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辛凉透表,祛风清热。桑菊饮加减。
3、血热型:先感皮肤灼热刺痒,搔抓后立即起风团或者条痕隆起,越抓越起,以夜间为重,发时心烦不宁,口干思饮;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清热凉血,消风止痒。消风散加减。
4、脾虚型:风团迭发不愈,伴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脘闷纳呆,腹痛便泻;舌淡,苔白,脉沉细缓。温中健脾,调和营卫。附子理中汤合桂枝汤加减。
5、血虚型: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不愈,且多于午后或夜间发作,或疲劳时加重;舌红、少津或舌质淡,脉沉细。滋阴养血,疏散风邪。当归饮子加减。
【单方验方】
1、生麻黄3克,乌梅肉6克,生甘草9克。水煎服,1剂/天。
2、消风抗敏片(黄芪、甘草、大枣、桂枝、白芍、生地黄、白蒺藜、柴胡、防风、蝉蜕、苦参、地龙、汉防己、炒乌梅等):10片,3次/天。
3、马齿苋鲜全草200~300克,加水约1500毫升,煎沸浓缩至1000毫升,每日服100毫升,小儿酌减。
【药膳食疗】
1、乌梅红枣汤
将大枣9枚洗干净去核,与乌梅20克一并放人沙锅中煎熬成汤液。调和营卫,健脾祛风。适用于营卫不和、脾虚引起的荨麻疹患者。1剂/天,分3次服完。
2、韭菜汁饮
将韭菜500克放火上烤热,涂擦患处,另将部分韭菜炒熟服用。消肿祛风。适用于风寒引起的荨麻疹。韭菜汁抹在患部即可。另外每日服用韭菜20克左右。
3、排骨芋头汤
将芋头(干茎)30~50克洗干净,排骨100克用温水洗,与芋头一并放人沙锅中煎煮成汤,加入精盐即可。祛风除湿。适用于因风寒引起的荨麻疹。用于急性风疹块效果很好。1次/天,分早、晚服用。连续服用效果较好。
(贺菊乔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