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肝病要从改善生活习惯做起

2011-03-28 17:15 来源部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者按:318是全国爱肝日,今年爱肝日的主题是“爱肝你我同行,构筑健康长城”。 我国是肝炎大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为7.18;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不良生活习惯正在侵蚀着人们的肝脏,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大众化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我院肝病中心(感染病科)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是国内最早成立传染病科并开展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研究的中医医院之一。谭日强、李培荫、刘伟士、谌宁生等湖南省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曾先后在该科工作。2008年被国家列为重点研究肝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投资1亿(湖南省配套2-3亿)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大楼和进行肝病临床研究,是国内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的重要基地,在慢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重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和肝纤维化、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近日,编辑部特邀肝病中心专家向大众介绍慢性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等的相关知识,以期让大家能身体力行保护肝脏,构筑健康长城。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乙肝重要保证

乙肝(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黏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合、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 ,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新生儿接种部位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对乙肝妈妈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 小时内,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HBV感染的重要保证。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接触患者后用肥皂和流水洗手,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性交时应用安全套。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节制饮食、增加运动、减少饮酒”是预防脂肪肝的有效方式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临床上常分为酒精性肝病(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两大类型。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我国脂肪肝患者约一亿两千万,已经超过乙肝成为第一大肝病,其中肥胖、过量饮酒和糖尿病构成了脂肪肝的三大主要病因。脂肪肝现已成为肝病相关残疾和死亡越来越重要的原因,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定期给脂肪肝高危人群作肝脏B超检查是早期发现脂肪肝的最佳方法。

喝酒先算算量:经过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饮酒安全的量应该是40纯酒精,女性要减半。反过来,每天男性摄入酒精的量超过40以上,连续5年以上就会变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所以喝酒一定要掌握量。酒精量换算公式为: = 饮酒量(ml) ×酒精含量(酒精度数 %) ×0. 8(酒精比重) 。如一男性每日52度白酒2两(100ml),折合乙醇量(克)=100ml×52%×0.8,为41.6

饮食治疗:首先计算体重指数(BMI)=身高(kg/体重(m2 ,正常值:18-25kg/m2,超重值:25-30 kg/m2,肥胖值:大于30 kg/m2。根据BMI制定饮食计划。对于肥胖的脂肪肝病人要节制饮食,限制总体的能量摄入,每日能量摄入1200-1800卡。严重肥胖应更严格地控制能量摄入,低热卡饮食每日能量摄入1000-800卡,需专业的营养医师的指导。同时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分配原则,参考糖尿病饮食。

运动治疗:首先要评价自己的心肺功能,根据自己的耐受运动的程度,设定合理的运动量。避免剧烈运动,以游泳、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为主,一般主张每周3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量为最大心率的60%80%(最大心率=220-年龄),每次运动持续3045分钟以上。对于中青年可以增加运动次数,运动治疗要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长期运动治疗可以使甘油三酯水平下降,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中医教你如何养肝、护肝

中医认为:“春主生发、属木、属肝”,是各类肝脏疾病的多发时节,也是养肝护肝的关键时期,中医认为肝病重在养不在治,如何养肝则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规律作息。一般于23时前应卧床休息,中医的子午流注中讲:肝在23时至3时最兴盛,中医有句话: “人卧则血归肝”,当人躺下时,各个脏腑的血液都经过肝来完成解毒的任务。如果此时还在忙于工作和学习,就会使其他脏腑也处于相对兴奋状态,不能够使各个脏腑的血液及时地进入肝脏解毒。

二、调情志。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绪异常易导致气机运化失常,若肝调节气机运化功能异常,则易出现肝区隐痛,失眠,胁肋不舒等不适。所以,保持心情舒畅是养肝血的一个好方法。

三、保持健康高效饮食。我们倡导少烟酒及一切对肝有损害的食物和药物,如腌熏食物、加了防腐剂的罐装食品、被黄曲霉素污染了的食品等多吃时令果蔬,多喝果汁。清淡、青色的饮食、天然原味的绿色青菜有利于肝脏,“肝在色主青”。青色的食物可以起到养肝的作用,同时,清淡的食物也可以减少肠胃负担,增加食物中有效成分的利用率。养肝血的食品首选的食物为谷类,其次为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蔬菜有菠菜、黄豆芽、绿豆芽、香菜、春笋、莴笋、香椿、芹菜等。慎吃牛羊肉、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品,及辛辣、油腻食品。
 
  四、慎“劳心劳力”。多休息,会休息,有节奏地工作和生活。知足常乐,用平和的心态为人处世。
  

(肝病中心  孙克伟、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