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疾病药疗食疗专栏
2011-05-10 09:51 来源部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痛 经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或腰部疼痛难忍或痛及腰骶,程度较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称痛经,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出现昏厥。痛经分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后者系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痛经。原发性痛经以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年妇女为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本病中医诊断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多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中药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经净疼痛消失;或伴胸胁乳房作胀,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膈下逐瘀汤加减。
2、寒湿凝滞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恶心呕吐,舌暗,苔白腻,脉沉紧。少腹逐瘀汤加减。
3、湿热壅阻证:经期小腹疼痛拒按,经色深红,质稠有块或伴腰骶胀痛,或有低热,或平时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清热调经汤加减。
4、气血虚弱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圣愈汤加减。
5、阳虚内寒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而喜按,得热则舒,经行后期,量少、色谈而质稀;腰膝酸冷,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红,苔白润,脉沉。温经汤加减。
6、肝肾不足证: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腰骶酸胀,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弱,尺脉无力。调肝汤加减。
【单方验方】
痛经饮:当归、川楝子、延胡索、小茴香各
【中成药】
1、七制香附丸:
2、益母膏:10mL/次,3次/天,口服。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3、艾附暖宫丸:
4、延胡止痛片:5片/次,3次/天,口服。适用于各型痛经。
【药膳食疗】
1、延胡坤草煮蛋
将益母草30~
2、黑豆红花饮
将黑豆
(谈珍瑜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