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保健五法

2009-12-24 17:13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历经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的主气,这个季节的特点是寒临大地,阳气衰微,万物收藏,草木凋零,昆虫蛰伏,甚至大地冰封,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多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古人、今人对这个时期的养生保健多有精辟论述,强调“冬三月,此谓闲藏”,人与四时相应,自然界四时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必须顺应这种变化,注意养生保健。

调摄起居

冬三月调摄起居的要义就是顺应天地万物的闭藏之机,避寒就温,敛阴护阳。古书《理虚元鉴》中说“冬防寒,又防风”,尤其是风寒骤起之时,更应避免风寒直中。《养生镜》一书提出:“冬三月乃收藏闭塞之时,最宜固守元阳,以养真气”。所以冬季应保持室内适当温度。温度太低易耗伤人体阳气,温度过高易劫伤阴精,同时应经常开窗换气,防止因通风不良引起头晕、胸闷等缺氧现象,或导致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的传播。作息时间应注意“早卧晚起”,晚上10点左右即可就寝,早晨7点左右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衣着忌讳过少过薄,当然也不宜过多过厚,以贴身、柔软、舒适、保温为宜,尤应注意足部的保暖,众多经验认为“寒从脚上起”,足部受寒太重可诱发腰腿痛、腹痛或者感冒。另外,不宜过度劳作汗出。目的是不要扰动体内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调理情志

严冬腊月,寒风凛冽,雨雪纷飞,江河冰封,万物凋零,易使人触景生情,情绪低落,尤其是老弱多病或身患痛证之人,常可致症状加重,不敢出门,其情志变化更为明显。故情志调理十分重要,应保持心志安定,神情舒畅,不能心生烦躁,情绪过激,避免骚扰潜伏的阳气。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上说,要“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才能适应冬季精神调节的“养藏之道”。

 调适饮食

冬日阳气日衰,脾胃喜温恶冷,故食宜温热,以温脾暖肾为要,且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但膏粱厚味、油腻浓稠及过咸的食物亦不宜。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宜多一点,糖类、脂肪、盐宜少一点。冬令常用的食疗方很多,如黑芝麻粥、虫草蒸老鸭、番茄砂糖藕、山药羊肉糯米粥、枸杞羊肾羊肉粳米葱白粥、狗肉粳米生姜粥、生姜桂皮烧猪肚、花生煲猪蹄、猪肾煨附子、核桃仁大米粥、羊肉粳米粥、红烧狗肉、海参粳米粥、豆腐羊肉虾汤、木耳烧豆腐、当归生姜羊肉汤、涮羊肉等等,可根据自己的喜爱和口味适当选用。

节欲养精

古人认为:冬三月“养藏之道的重要内容就是保养肾精,减少性生活的频率,甚至提出此段时期应绝欲。如《黄帝内经》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即是说,人若在冬季不注意养藏闭精,令精液频泄,身体亏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并伏藏体内,积郁日久,等到来年春季,必然导致温病发生。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在他所著的《寿世保元》一书中说:“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分析人们大多不能度过天年,活到百岁而去的原因时指出:是“不知节欲养精”。更有医家指出:绝欲则精神气血有余,肾阳充足,身体强健。如果肾精虚衰,则髓海空虚,出现头晕、耳呜、记忆力减退,或骨质脆弱、腰膝酸软无力、行动不便,甚至变生多种疾病,短命而终。所以说冬三月切忌纵欲,务必节制性生活。

适当进补

人类虽无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进补的习俗,尤其是许多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人们,更希望在食疗的基础上选用一些补益药物来调理身体,增强体质,御寒防病。有些平素体质偏于脾肾阳虚,或气血亏虚、气阴不足、筋骨不健的人亦多在冬令进补。且许多人习惯运用膏方进补。这类补益的膏方,大多以“三胶”为主,即用益精生血的鹿胶,滋阴潜阳的龟胶,补血养血的阿胶,配以补益脾肺的党参、山药和温肾阳、补脑的核桃肉,再加健脾、收涩精气的芡实等,经科学制作成便于服食的膏滋剂。目前许多大中城市的大型中医院已开展此项服务,我院还开设了专门的诊室,凭医生诊断,经过辨证后,随证加减使用。

除此之外,市面上许多大药房尚有一些可供选用的品种。如肾阳衰微、精血不足、亏虚较盛、血压偏低的男性,可选参茸丸、活力宝、海马多鞭丸;气血偏虚的人可选芪枣颗粒、复方阿胶浆、当归养血膏、升气养元糖浆;气阴偏虚的人可选洋参丸、益寿康、参芪五味子片、人参大补膏等;阴阳两虚者可选强力春宝、强肾片、冬青补汁、葆春膏等;精血亏虚较盛者可选参桂鹿茸丸、全鹿大补丸、神力补等;需要强筋壮骨者可选海蛇药酒,鹿筋壮骨酒、人参天麻酒之类的药物;需要延年益寿者可选益龄精、抗老复春片、人参益寿晶、阿胶益寿晶、补肾益寿胶囊、延年益寿酒等成品。但需提醒的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不宜随意进补,尤其不宜服用含人参等补气、升阳的制剂;糖尿病患者不宜轻易乱补,特别是含糖制剂不宜服食;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吸收不良的患者不宜服食过于滋腻的补剂,只能平补、缓补,不能企求一口吃成胖子;儿童和青少年不宜妄补,感冒、发烧或腹泻期间不宜用。

以上所议,虽不属创新,但时过境迁,在冬季即将来临之际,结合现实,再述再议,亦可给众多养生爱好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刘绍贵  主任药师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