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流下的汗,隐藏着你的健康秘密

2017-08-22 09:30 来源部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尽管已经立秋,但暑去热不退,炙烤模式仍在继续。高温下,很多人容易大汗淋漓,出汗多究竟是正常,还是异常呢?汗色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观汗液,知健康,湖南中医附一肿瘤科李菁医生教您如何辨别“异常出汗”。

  多汗是某种疾病的预警

  出汗是正常生理现象,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排出的汗也不同。在气候炎热、过暖过辣、惊恐运动时都可一时性的出汗,往往是正常汗出,有助于调节体温,排除体内“毒素”。

  但有些人热衷于汗蒸,认为出汗多排毒又瘦身,但汗多未必都是件好事,其多少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中医学认为,“汗”为五液之一,是津液代谢的产物。由于津液被阳气蒸化,从腠理皮肤而出谓之“汗”。汗有润泽皮毛,滋养肌肤,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

  当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泄太过而引起的异常汗出,即为“汗症”。风寒感冒发热的人,汗腺遇寒收缩,此时能否出汗预示疾病是否尽早康复。马上喝热汤加盖被,汗腺遇热舒张,则很快汗出热退。

  常见的多汗症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如甲亢、糖尿病、心肺疾病、肝硬化、中毒、交感神经损伤等。

  “色汗”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正常的汗水是没有颜色的。一旦汗液出现了“色彩”,通常就是某些疾病的征兆。“色汗”往往是大汗腺所致,基本分布在面部、腋窝、乳晕、肛门等部位。最常见为黄汗,还有红色、绿色、黑色、白色等。

  黄 汗:祖国医学里“黄汗”语出 《金匮要略》,表现为“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常因大汗后受寒,营卫壅闭所致,邪在肌表,致汗液疏泄失常,或湿热蕴积,蒸熏肝胆,胆汁随汗外渍皮肤,故汗出色黄而染衣。常见于肝胆疾病。

  黄汗应提高警惕,尽量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多食用清热泻火、除湿健脾的食物或蔬果。

  血 汗:汗液发红是医学指的“血汗”,一般是血液或血色素混在汗液内而随汗排出,见于血液病或感染性疾病,或内分泌紊乱有关。服用碘化剂后,也可能皮肤会出现红斑反应。中医则认为凡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阳虚不能固表,都会使汗液变红。

  “血汗”饮食上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各种肉类、动物肝脏及果蔬等。

  黑 汗 :体虚多汗,衣衫汗渍可见黑色汗点,“黑汗”则提示肾气亏虚,免疫低下引起,可多食用温补肾气或粗纤维食物。

  青绿色汗液: 提示胆精外泄,胆汁外流,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或糖尿病晚期。

  白 汗: 多为心肺阳虚,宗气不足所导致的。见于剧烈胸痛,心慌气短,要警惕心绞痛。

  李菁医生提醒:无论汗色如何,都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保持皮肤干燥。

  汗液粘稠是病汗

  为什么有些人汗出黏黏,有些却汗如清水?原来人的汗液主要由水和无机盐组成,也包括皮脂,皮肤分泌物等物质,可被微生物分解成粘性物质。

  出汗后汗液里的水分蒸发了,而无机盐留在皮肤表面,所以感到黏糊。还有部分人的腋窝或腹股沟可分泌出特殊的臭味,俗称“狐臭”,在一定程度上困扰人的日常生活。

  中医学里汗液粘稠常称为“粘汗”、“油汗”,指汗出粘滞如油,重感冒、高烧用药后,或湿热粘滞的一种病汗。

  汗液清稀,一般以气虚自汗居多,多表现为体质虚弱、体力下降,轻微活动后就流汗不止;若兼有阴虚,则易晚上睡觉时出汗、醒来汗止,伴颧红潮热、手足心热。

  还有一些人手脚冰凉、怕冷冒冷汗,可能是由阳气亏虚、气血不足所致。

  李菁医生提醒,出汗多并不可怕,但应及时查明原因。若属于正常反应,可多喝水,适当补充盐分和糖分,以防虚脱。如很多人腋下爱出汗,没有味道无需特殊治疗,可经常清洗身体,选用痱子粉、香水或花露水等止汗香体产品,但不宜过量。如多汗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3.jpg

  李菁,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在读博士,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湖南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湖南省抗癌协会精准放疗技术专业委员会会员。擅用中药外治、穴位贴敷、针灸等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并发症,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头颈部肿瘤、肝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等有一定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