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男大学生跳水导致高位截瘫!医生提醒,谨防跳水损伤
2025-08-04 08:33 来源部门: 重症医学科 作者: 易琼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易琼
夏日炎炎,不少人喜欢将游泳当作消暑的方法。而跳水,是一种很多人都非常向往的运动方式,不少人模仿游泳运动员,优雅从容的从池边或高处跃入水中。
但是,跳水可没有想像那么简单,错误的姿势、位置或入水方式,都可能造成严重身体损伤。错误跳水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相关损伤?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易琼进行了详细介绍。
典型病例
近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一例因泳池跳水导致颈椎损伤的患者。
21岁的大学生小唐(化名)在泳池跳水时,头部不慎撞击泳池底部,造成颈椎错位、脊髓受压,引发高位截瘫,肢体无法自主活动,导致肺部出现溺水表现。
送往医院后,我院立刻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为小唐实施手术,目前已转至普通病房,逐渐康复。
错误跳水危害
颈椎严重损伤
头部以错误角度(尤其是过度前屈或侧屈)撞击坚硬池底或水体。
可能造成颈椎骨折、脱位,损伤脊髓,导致永久性瘫痪(四肢瘫痪或高位截瘫),甚至死亡。
颅脑外伤
头部直接撞击池底、池壁或水面(“拍水”)。
可能造成颅骨骨折、脑震荡、颅内出血,严重可致命。
头面部外伤
入水时,脸部或头部侧面撞击水面或池壁。
可能造成面部挫伤、裂伤、鼻骨骨折、鼓膜穿孔、眼部损伤、视网膜脱落等。
其他外伤
如胸腹部拍击伤、内脏破裂、关节脱位等,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预防跳水损伤
选择正确姿势
最安全、最推荐的大众跳水方式是脚先入水:
双脚并拢,身体相对直立,水的缓冲首先作用于相对强壮的足部和下肢,显著分散冲击力,极大降低头颈部直接受伤风险。
经验丰富的游泳业余爱好者也可以尝试游泳运动员式跳法:
双臂伸直夹紧头部双耳后方,以与水平面呈60度夹角的方式斜插入水,这种方法是双手先入水,能极大的降低外伤概率。
注意头朝下入水
头朝下入水是专业跳水运动员的“专利”。要求极其严格,需满足水深≥3.5米、一定的专业技术、垂直入水角度控制等要求。稍有偏差,巨大的冲击力将直接作用于脆弱的头颈部,风险极高。
选择安全位置
绝对禁区(水深≤1.8米)
当水深≤1.8米时,严禁任何形式跳水,这是导致颈椎骨折瘫痪的最常见场景。即使站立时水没胸口,跳水产生的向下冲击力也足以让头部撞击坚硬池底。
跳水安全起点(水深>1.8米)
当水深>1.8米时,仅可采用直立式脚入水的方式。入水前务必确认水深标识,且确保入水路径及落点无他人、无障碍物。
专业区域(水深≥3.5米)
部分泳池设有专业跳台/跳板,水深必须≥3.5米,仅供专业跳水队训练使用,不建议普通人及业余爱好者进行跳台/跳板跳水。
跳水禁忌须知
游泳能力不足
无法在深水区自如畅游的人,缺乏应对意外的自救能力,不建议跳水。
不去开放水域
河、湖、海等自然水域禁止盲目跳水,水底可能存在碎石、淤泥、杂物等未知隐患,水深难以判断。
杜绝危险行为
酒后绝对不能跳水;不尝试不熟悉的高风险动作;非专用跳水区域严禁跳水。
特殊人群禁忌
既往头颈、眼部做过手术者(易引发二次损伤);高度近视、有眼底病变者(易导致视网膜脱落),均不建议跳水。
儿童跳水必须在成年人伸手可及的近距离全程监护,且严禁在浅水区模仿“头朝下入水”动作。
医生提醒,一次错误的跳水可能带来终身遗憾。游泳时,应尽量避免选择跳水,而是选择缓慢入水,以便身体更好地适应水温。
业余爱好者跳水时,应牢记“脚先入水”和“足够水深”这两大安全基石,严格遵守泳池规则,让安全成为夏日消暑的最佳“泳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情享受清凉与欢乐。
易 琼:中医内科学博士,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复苏质量控制中心秘书,中医附一“优秀青年医师”。从事重症医学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擅长抢救脓毒症、心脏骤停、各类休克、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肺炎、肺性脑病、心力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急重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湖南省卫健委科研项目等多项,发表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