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过敏性鼻炎当“小感冒”!中医内外合治,助您安然度秋
2025-10-21 17:16 来源部门: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作者: 朱镇华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 朱镇华
鼻塞、流涕、喷嚏连连……不少人的鼻子在秋季总是会出现过敏症状。很多人认为:过敏性鼻炎只是小毛病。
实际上,它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导致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长期不治可能引发哮喘、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针对这一季节高发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朱镇华从中医角度提出了系列防治观点,帮助过敏性鼻炎患者安然应对。
过敏性鼻炎
核心病机
过敏性鼻炎的病位虽然在鼻,但根本原因在于脏腑功能失调,加上风、寒、热、花粉、尘螨等外邪侵袭,进而出现症状。其核心病机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肺开窍于鼻,主皮毛。肺气虚弱,无法有效防御外邪,风寒之邪就容易从口鼻、皮毛入侵,导致鼻塞、流清涕、打喷嚏。
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无法充分化生精气上输于肺,导致肺气也更虚弱。
同时,脾虚运化水湿无力,水湿上犯于鼻,则导致鼻塞、流大量清涕、鼻黏膜水肿。
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肾为人体的“先天之本”,藏精纳气。肾阳不足,就像身体里的小太阳能量不够,无法温煦肺和脾,导致肺脾虚寒加重。
这类患者症状往往更重,常年发作,并伴有畏寒、腰酸、肢冷等全身性虚寒表现。
肺经伏热,日久愈重
部分患者或因体质,或因外感邪气日久化热,表现为对热环境或刺激性气味敏感,鼻涕可能由清转黏,但本质仍是本虚标实。
结合以上认识,过敏性鼻炎可定性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指肺、脾、肾三脏的阳气虚损;“标实”则为外感风寒或风热,以及内生的痰湿。
治疗强调
内外兼治,分期论治
内服中药
服用方剂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核心方法,针对不同体质患者,遣方用药应有侧重。
肺气虚寒证
表现为突发性鼻痒、喷嚏连连、流大量清涕、鼻塞、畏风怕冷等。
治疗应以温肺散寒、益气固表为法,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合苍耳子散加减。玉屏风散是益气固表的经典方,犹如为肺脏加了一道“屏风”。
脾气虚弱证
除了鼻部症状,这类证型患者还伴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乏力、气短等表现。
治疗侧重益气健脾、升阳通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肾阳不足证
表现为常年鼻塞、清涕不止、喷嚏频繁,平日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多。
治疗侧重温补肾阳、固肾纳气,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加减。
肺经伏热证
表现为对热敏感、鼻痒喷嚏、鼻涕或清或黏、口干。
治疗侧重清宣肺热、通利鼻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辛夷清肺饮加减。
医生提醒,临床患者证型往往相互夹杂,需要医师精准辨证,灵活用药,一人一方,切忌自行照方抓药。
外治配合
临床中,可积极运用中医外治法,与内服药协同增效。常使用的方法包括:
中药熏蒸鼻腔
可用医生辨证开具的中药煎煮后,借着汤药热气熏蒸鼻腔,再饮用汤药。该方法可缓解鼻黏膜水肿,通畅鼻窍。
穴位贴敷
在三伏天和三九天,将白芥子、细辛、甘遂等温阳散寒的中药研末调糊,敷贴于大椎、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渗透吸收,激发人体阳气,提高抗病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过敏性鼻炎在冬季、春季发作,治其根本。
针灸艾灸
针刺迎香、印堂、合谷、足三里等穴可迅速通鼻窍,艾灸大椎、足三里、肺俞等穴能温阳散寒、补益肺脾,非常适合虚寒体质的患者。
与此同时,过敏性鼻炎的急性期与缓解期治疗也有所差别。
急性期
注重祛风散寒通窍,对于突然发作的打喷嚏、流清涕、鼻痒等症状,多采用祛风散寒、宣肺通窍的方法。
常用方剂如苍耳子散、辛夷清肺饮等。同时可配合鼻部按摩、中药熏蒸等外治法快速缓解症状。
缓解期
注重健脾益气固表,过敏性鼻炎患者多属肺脾气虚体质,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可服用玉屏风散等方剂益气固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日常预防
过敏性鼻炎
对待过敏性鼻炎,预防远比发作后治疗更重要,过敏性鼻炎患者应有意识地在过敏高发季节来临前做好防护:
避开过敏原
明确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并尽量避免接触;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出门戴口罩;勤换洗、晾晒床单被套,保持室内清洁通风。
饮食调理
避免过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西瓜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适当食用一些性温的食物,如生姜、红枣、山药等,以温补肺脾。
适当运动
适度锻炼身体可顾护阳气。坚持适度锻炼,推荐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以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功能。
注意保暖
尤其避免后颈、背部和足部受寒,建议睡前用温水泡脚,水中可加少许艾叶或生姜,能引火归元,温通经络,改善鼻塞和睡眠。
按摩保健
每天早晚用食指按摩迎香穴(鼻翼两侧)、鼻通穴(鼻翼与鼻唇沟交界处)数百下,直至局部发热,有很好的通畅鼻窍、预防发作的效果。
朱镇华: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世界中联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国家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会荣誉顾问,湖南省中医、中西结合执业医师主考官,湖南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实践能力结业考核主考官。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评审专家,湖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湖南省医疗器械技术专家。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得到中医诊断学泰斗朱文锋教授的教育,并坚持中医理论的学习。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从事耳鼻咽喉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结合防治耳鼻咽喉疾病。
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13部,其中包括“十四五”规划教材两部;主持参与省厅级课题10项,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区域中医耳鼻咽喉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1项以及相关省厅级课题6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中医诊断学国家重点学科开放基金等国家级课题5项。曾获湖南省科技厅进步2等奖及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