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的5个误区,你知道吗?

2025-06-11 09:06 来源部门: 口腔科 作者: 左巧娟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副主任  陈世娟


洗牙,医学上称为“龈上洁治术”,是通过专业设备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菌斑和色素,预防和治疗牙周疾病的常见口腔保健手段。

然而人们对于洗牙有着许多误解,可能延误口腔疾病的治疗。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副主任陈世娟为大家科普如何正确洗牙。

误区一:洗牙会让牙齿变松

科学真相

牙齿松动的根本原因是牙结石堆积引发的牙周炎。牙结石长期刺激牙周组织,造成牙槽骨吸收,牙齿失去支持而松动。

洗牙仅是清除了包裹在牙根周围的牙结石,使原本被牙结石“暂时固定”的松动牙暴露真实状态。若不及时洗牙,牙周炎症持续发展,牙槽骨会进一步破坏,加剧牙齿松动。

防治方案

通过规范牙周治疗控制炎症,部分牙齿松动情况可得到改善。

误区二:洗牙会让牙缝变大

科学真相

牙缝变大的本质是牙结石长期压迫导致的牙龈萎缩。牙结石占据牙缝空间并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和牙槽骨吸收,牙龈逐渐退缩。

洗牙去除牙结石后,被占据的牙缝暴露,而萎缩的牙龈无法自行恢复,因此视觉上牙缝变宽。若放任牙结石存在,牙周组织破坏会更严重,牙缝增宽和牙龈萎缩将不可逆。

防治方案

定期洗牙并维护口腔卫生,阻止炎症进展,避免问题恶化。

误区三:洗牙会损伤牙釉质

科学真相

正规洗牙采用超声波洁牙技术,工作头通过高频振动震碎牙结石,全程接触的是牙结石而非牙釉质。

专业医师会根据牙齿情况调整力度与角度,术后抛光处理可进一步平滑牙面、减少色素附着。洗牙过程中产生的水雾具备冷却作用,避免局部温度过高。

医生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非正规操作(如功率过大、过度用力)可能损伤牙齿,属于技术问题,而非洗牙本身的风险。选择合规医疗机构,洗牙对牙釉质的影响微乎其微。

误区四:健康牙齿不需要洗牙

科学真相

日常刷牙仅能清洁约70%的牙面,而牙缝、牙龈沟等隐蔽部位易残留食物残渣和细菌,逐渐形成菌斑并矿化为牙结石。

即便口腔看似健康,牙结石仍可能悄悄堆积。根据个体口腔环境差异,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专业洗牙,以预防龋齿、牙周炎等疾病。

防治方案

定期洗牙是主动维护口腔健康的必要措施,而非患病后才需采取的补救手段。

误区五:洗牙后牙齿会变白

科学真相

洗牙的核心目的是清洁牙齿、去除外源性色素(如烟渍、茶渍)和牙结石,恢复牙齿原本的色泽,而非改变牙齿本质颜色。

对于外源性色素沉积,洗牙后牙齿会因色素清除而显得通透,但对于内源性着色(如氟斑牙、四环素牙),洗牙无法改变牙齿内部结构的颜色。

医生提醒

若需改善牙齿色泽,需通过冷光美白、瓷贴面等专业美白手段。明确洗牙的功能边界,避免对其效果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洗牙是预防和控制牙周疾病的关键手段,破除认知误区、建立正确认知,才能避免因偏见延误口腔健康维护。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遵循医师建议定期洗牙,并结合日常刷牙、使用牙线等清洁措施,从根本上守护口腔健康。重视每一次专业清洁,是对牙齿长期健康的投资。



陈世娟: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口腔临床、教学、科研20余年,主持省厅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作为主要成员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副)编专业著作6部。对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儿童口腔、种植修复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左巧娟:主治医师,口腔医学硕士。湖南省口腔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委会委员、口腔急诊专委会委员,从事口腔医学临床、教学、科研1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及参与课题多项,参编著作1部。擅长各种龋齿、牙髓炎、根尖炎等牙体牙髓疾病及牙周病的诊治,包括窝洞充填术、牙体缺损美学修复、根管治疗、洁治、牙周基础治疗术等;各种复杂及阻生牙的微创拔除;固定义齿、活动义齿修复;牙齿美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