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难,又有多囊,妇科医生教你这么做!

2025-04-24 09:17 来源部门: 妇产医学中心 作者: 旷思佳、曾晶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医学中心副主任   曾晶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逐年攀升。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已达50.7%,肥胖率17.5%。

肥胖不仅关乎体态健康,更与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系密切,易致月经失调,进而影响着生殖健康。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什么?如何干预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医学中心副主任曾晶进行了详细介绍。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5%-10%。约30%-6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伴有肥胖。而肥胖不仅加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还可能诱发代谢异常、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健康科普

肥胖风险因素

肥胖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之间存在双向关系。肥胖女性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女性,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也更容易出现体重增加。

胰岛素抵抗

肥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核心病理机制之一。高胰岛素水平刺激卵巢产生过量雄激素,导致多毛、痤疮等症状。

同时,抑制肝脏分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进一步升高游离雄激素水平。  

脂肪分布异常

即使外观不肥胖,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内脏脂肪分布异常,仍可能引发代谢紊乱,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健康危害

生育功能障碍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排卵障碍,容易导致不孕。即使成功受孕,流产、早产、妊娠期糖尿病等并发症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代谢综合征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易出现血糖、血脂代谢异常,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心理健康问题

肥胖、多毛、痤疮等症状可能导致患者自卑、焦虑和抑郁,进一步加重内分泌紊乱,形成恶性循环。

管理策略

饮食调整

控糖减脂

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如奶茶、油炸食品),增加膳食纤维(燕麦、绿叶菜),保持低热量、高纤维的饮食结构。  

抗炎饮食

选择鱼类、豆类、鸡胸肉等低脂蛋白,搭配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蓝莓、西兰花)。

中医食疗

荷叶山楂茶(荷叶10克+山楂5克煮水),健脾祛湿、消脂化瘀。  


运动干预

有氧运动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可降低内脏脂肪10%-15%。  

抗阻训练

深蹲、平板支撑等增强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中医导引

八段锦、五禽戏调节气血,特别适合痰湿体质者。  


健康起居

睡眠管理

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避免因熬夜导致褪黑素不足加剧胰岛素抵抗。

压力调节

通过冥想、腹式呼吸降低皮质醇水平,改善因压力导致的“过劳肥”。  


中医特色调理

穴位按摩

每日按揉丰隆穴、三阴交各3分钟。

配合黄连、苍术等中药贴敷丰隆、中极等穴位,调节脂代谢。

可穴位埋线中脘、天枢、丰隆等穴位,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中药调理

痰湿型:可用二陈汤、平胃散等方剂,或中成药苍附导痰丸等;药膳推荐茯苓薏米粥等。

脾肾两虚型:可用参苓白术散合右归丸,苓桂术甘汤等,药膳推荐冬瓜排骨汤,山药黑豆芡实粥等。

五行音乐疗法

多听角调(疏肝)、宫调(健脾)音乐,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应激性进食。


定期体检

建议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定期监测体重、性激素水平、血糖和血脂,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或手术治疗。  

减肥是终身的生活方式优化,并非短期冲刺。肥胖对生育力的影响可以逆转,但需以每周0.5-1公斤的安全速度减重。过度节食会损害生殖功能,唯有科学减重,才能塑造健康体态,为孕育创造良好条件。



曾晶: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妇产医学中心副主任,湖南省“十四五”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对象。尤昭玲教授亲传弟子,尤昭玲教授工作室主要成员,“住培医师心目中的好老师”,湖南中医药大学及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秀教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青年委员,湖南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分会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十余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长沙市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卫生健康委重点指导项目、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课题等课题等七项,参与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不孕症,完成腹腔镜、宫腔镜等各类手术,在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宫腔粘连,月经过少,经期延长、子宫肌瘤,产后恶露不绝,盆腔炎,不孕症等妇产科常见病症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