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养肺正当时!分清3类常见肺病,对症调理更有效

2025-09-05 16:17 来源部门: 内科 作者: 范伏元

指导专家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范伏元


初秋过半,暑热未退,但天地间的阳气已悄然收敛,燥气渐生。中医将肺称为“娇脏”,认为其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直接与外界相通,极易受燥邪侵袭,引发肺燥症状(如咳嗽咽干、喉咙痒、流鼻涕、打喷嚏等),对于本身就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些表现会更加严重。

肺系疾病的特点是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因此大多易复发、难治愈。除了燥邪影响,秋季多风,风邪擅长勾结其他邪气侵袭肺络,导致病情复杂,治疗变得棘手。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范伏元表示,治疗肺病不能以一方一药求速效,而要依据症状与体质,做到一人一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下是三种常见肺病的针对性施治方法。

慢性咳嗽宜疏风宣肺。肺为娇脏,不耐攻伐,若风邪夹杂寒、湿、燥邪侵袭肺络,久之便成风痰恋肺,出现慢性咳嗽,表现为咳嗽、咽痒、咳痰等。

治疗应“疏风宣肺以解久积之风邪,止咳化痰以除未尽之痰湿”,使用忍冬藤、薄荷等疏风通络之品,以及前胡、紫菀、百部等止咳润肺化痰药。

慢阻肺要益气活血。久病肺虚,气郁结于胸,滞留于肺,痰瘀阻结肺管,导致肺体张缩无力而成肺胀,发作期有黏痰难以咳出、胸闷气促、口干,缓解期经年反复咳嗽咳痰。

治疗上,发作期可用黄芩、半夏、陈皮、麦冬等药物,以清热化痰、降逆止咳;用五味子、茯苓等,以益气养阴。缓解期可用红景天、白参等药物养肺益气,用丹参活血化瘀,用薄荷宣肺利气、疏肝解郁。

哮喘重化痰治肺脾肾。哮喘多因感受外邪,加上饮食不节、情志失常等,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生痰,痰使肺部气滞,气滞又加重痰结,久而久之使得哮喘发作。

哮喘可分为痰热、风痰、痰湿和痰瘀互结四种证型。治疗应以祛痰化瘀为主,兼以扶正肺脾肾三脏。

秋天和肺气相应,肺气与秋气相通,恰恰说明了秋季是有利于养肺的时机,生活中可从以下几点入手调理:

饮食宜润:燥为阳邪,易伤津损肺、耗伤肺阴,合理饮食有助润燥。山药、菠菜、百合、银耳、荸荠、梨、芡实、芝麻、蜂蜜、猪肉、鸭肉等食物,都有滋阴、润燥、益胃、养肺的功效,可将这些食物依照口味搭配到三餐中。

早卧早起:秋季阳气渐弱,早起有利于排泄废气,晚上9-10点入睡利于收敛阳气。

适当运动:适当有氧运动有利于肺气循环,提高心肺功能,建议每周不少于3次。

以药养肺

百合甘凉、清润,入心经、肺经,有润燥清热、止咳通便、清心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肺阴亏虚和肺燥咳嗽。

银耳味甘,入肺经、胃经及肾经,有养阴、润肺、补肾等功效,常用于改善肺肾阴虚引起的身体乏力、久咳不愈等。

川贝性微寒,味甘苦,能清热润肺、散结消肿、化痰止咳,常用于缓解秋燥咳嗽。

玉竹性平、味甘,入肺经、胃经,可止咳、养阴、润燥,主要治疗咳嗽少痰、阴虚燥热咳嗽、咽干有痰等。

整个秋天都是“养肺黄金期”,但不同阶段有所差异,养肺要因时制宜。

▲初秋(立秋到处暑)属于长夏阶段,湿热之气势头依旧猛烈,需注意温阳祛湿,不建议滋阴;

▲仲秋(白露到秋分)气候开始干燥,宜滋阴润燥;

▲晚秋(寒露到霜降)气候燥寒,滋阴润燥的同时,需兼顾调理脾胃,为入冬后预防呼吸道疾病打好基础。


范伏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名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分会肺间质病变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呼吸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呼吸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热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学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研究会智慧分会会长。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0多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主编、副主编著作1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培养中医内科学博士、硕士和留学生70余名。从事内科临床工作近40年,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发热、头痛、胃病、便秘、高血压、眩晕、失眠、心脏病、糖尿病、中风、水肿、咳嗽、哮喘、痛证等)的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临床疗效;特别是常见风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慢性咳嗽、肺部结节、肺间质病变等,具有深入的研究;对内科疑难杂证的诊疗亦具有很高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