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发黄竟有“两副面孔”?中医专家教你这样调理

2025-09-05 16:12 来源部门: 肝病科、感染性疾病科 作者: 张涛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  张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面黄肌瘦”来形容一个人不健康。这种面色往往不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提示着身体内部的某种失衡。面色发黄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气血不足引起的“萎黄”,另一种是湿热蕴结导致的“黄疸”。只有辨清情况并妥善处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气血不足:萎黄

这种面黄表现为淡黄且无光泽,如同干燥缺水的黄土。这类人群通常伴有精神不振、乏力懒言、头晕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脾虚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所引起的,脾被称为人体的“后天之本”,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营养并输布全身。

当脾胃功能减弱,气血生成不足,无法滋养面部,就会出现面色萎黄的现象。

调理方法

日常饮食:建议多吃小米、红枣、山药、南瓜、牛肉等健脾益气的食物,避免摄入生冷油腻之品,以减轻脾胃负担。

运动起居:运动宜选择温和的方式,如散步、打太极拳,避免剧烈活动,以促进气血流通。同时,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思虑伤脾。

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

湿热蕴结:黄疸

这种面黄表现为鲜明如橘色或晦暗如烟熏,严重者白睛(白眼球)和全身皮肤都会发黄。

中医认为,这是湿热郁蒸、胆汁外溢的表现,多因感受湿热疫毒或饮食不节,导致湿热蕴结中焦,影响肝胆疏泄功能,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

此类证型还可细分为湿热证和寒湿证:

▲湿热证:表现为面黄鲜明,伴有发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

▲寒湿证:表现为面黄晦暗,伴有畏寒、四肢不温、脘闷腹胀、大便溏薄等。

调理方法

日常饮食:饮食清淡,多吃薏仁、赤小豆、冬瓜等具有利湿功效的食物,忌酒忌辣,避免摄入肥甘厚味,以免助湿生热。可适量饮用茵陈绿茶以清热利湿。

情志调养:保持情绪舒畅,避免郁怒伤肝。

症状严重者,需及时就医,排除肝脏、胆囊等器质性疾病。

面色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无论是“萎黄”还是“黄疸”,都是在提示身体内部平衡被打破。若面色发黄持续存在,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就诊,辨证施治,切勿自行乱用药物。


张  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院肝病科、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访问学者,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青年骨干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常委,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与感染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长等国家级、省级学会任职13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各级课题15项,发表学术论文35篇、科普论文40篇、论著5本、专利2项,参与制订临床指南5项。主要从事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病的临床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