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不睡,胆在“受罪”!中医教你和胆结石说“拜拜”

2025-05-13 10:35 来源部门: 肝胆胰、疝外科 作者: 朱朝庚、杨建波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疝外科主任  朱朝庚


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认为,每个时辰由不同脏腑“值班”,子时(晚上 11 点到次日凌晨 1 点)是胆经的专属“办公”时间。

胆经在子时需要完成两大核心任务:

生产胆汁。胆汁是消化脂肪的“黄金消化液”,中医称其为“清净之液”,需在胆阳(能量)推动下生成。

排毒代谢。胆经好比“清洁工”,将胆汁排入肠道的同时带走体内湿热、痰浊等“代谢垃圾”。若子时不睡,胆经无法高效运转,就像被强制“通宵赶工”,会导致阳气透支,胆汁淤积 。

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胆经如同一条河,阳气是推动水流的“风力”,熬夜透支阳气相当于使风停下来,河水因此停滞,泥沙沉淀,最终形成岛礁——结石。

具体来说,有熬夜习惯的人群患上胆结石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肝胆卡顿

熬夜伤肝血,肝失疏泄(肝功能失调)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如同早晚高峰的堵车,此时常有胁肋胀痛、情绪焦虑等症状。

第二步:胆汁变质

淤积的胆汁在体内闷烧,产生口苦、尿黄、舌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湿热之邪像小火慢炖,煎灼胆汁,形成结石的“胚胎”。

第三步:阴寒凝石

长期熬夜耗损胆阳,阴寒凝滞,湿热与瘀血胶结成石。此时结石如同滚雪球,逐渐增大,甚至引发胆囊炎、胆管梗阻。

中医治胆结石,不靠暴力“拆弹”,而是应用釜底抽薪之法。

中药排石:“三把钥匙”打开胆道

中医将胆结石分为三大证型,治疗讲究通、清、化。

通即疏肝利胆,此法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表现为两侧胁肋部胀满、打嗝、情绪抑郁等),可服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金钱草30克,或直接服用中成药胆宁片。

清即清热排石,此法适用于肝胆湿热型(表现为右侧胁肋部灼痛、口苦、尿黄等),可服用方剂大柴胡汤加鸡内金10克,或直接服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便溏者慎用。

化即温阳化浊,此法适用于脾虚湿困型(表现为结石反复、畏寒、乏力等),可服用方剂理中汤加金钱草20克,阳虚严重者加附子、干姜。

外治妙招:针灸推拿四两拨千斤

针灸治疗胆结石的黄金穴有胆囊穴(胆病克星)、日月穴(胆经“排污口”)、太冲穴(疏肝止痛开关)。

居家调理方面,可在睡前按揉期门穴(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胆俞穴(第10胸椎旁开1.5寸),配合顺时针揉腹100次,促进胆汁流动。

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四点可以为胆经减负:

睡好觉,给胆囊“充电”

每晚最好10点半左右上床,留出半小时酝酿睡意,确保胆经在子时“火力全开”。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心经当令,午睡15分钟可养心助胆。

吃早餐,助胆汁排出

晨起30分钟内要吃早餐,促进胆汁排出。已患胆结石的人群,日常要注意忌口,比如油条、炸鸡等油炸食品,猪肝、脑花等动物内脏,奶油、蛋糕等甜腻之品,冰淇淋、冰镇食物等生冷之物。

推荐两个食疗方:

▲取玉米须30克、山楂10克,煮水代茶饮;

▲取薏米50克、陈皮5克,煮粥食用。

常跳动,使胆经畅通

晨起空腹跳绳5分钟,或模拟跳绳踮脚跳跃,利用重力“抖落”小结石。

还可以沿大腿外侧(裤缝线处)自上而下敲打,每天早晚各50次,可疏通胆经气血。

少生气,防肝胆郁火

肝郁是胆结石的隐形推手,经常生气的人可练习以下两种调理法:

深吸气后,发“嘘(xū)”音吐气,重复6次,以疏解肝胆郁火。每天拍打腋窝中央的极泉穴(心经要穴)50次,有缓解焦虑情绪的功效。


朱朝庚: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肝胆胰、疝外科主任。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肝胆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肝胆胰外科快速康复委员会委员。从事肝胆外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对肝脏胰脾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获得省科技厅三项课题资助,院级创新人才基金一项,发表核心期刊二十篇,SCI论文一篇。擅长:熟练掌握各种复杂的精准肝段切除、复杂的肝胆管结石手术,及开腹或腔镜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