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早产儿日| 如何照顾早产儿宝宝?一定要学会这个办法

2023-11-17 19:42 来源部门: 新生儿科 作者: 谭甘露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主任  董晓斐

每年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今年的宣传口号为“有爱,有未来——相信拥抱的力量”,呼吁全社会关爱早产儿及其家庭,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促进母婴健康。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主任董晓斐介绍,建议将袋鼠式护理作为所有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的常规照护,并鼓励母亲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

什么是袋鼠氏护理?

袋鼠式护理是指对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持续和长时间的(每天8~24小时)皮肤接触的照顾和护理。医生建议,如非特殊情况,在新生儿出生后即可开始袋鼠式护理,同时给予宝宝纯母乳喂养。

当母亲身体不适时,父亲或家庭成员也可以作为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袋鼠式护理的替代执行者,帮助婴儿每天尽可能接近24小时接受袋鼠式护理。

优势

袋鼠式护理有利于稳定婴儿心率、呼吸、改善血氧饱和度;增强早产儿吸吮力,减少管饲;避免早产儿低体温,稳定血糖;进行皮肤接触,建立正常菌群;使早产儿表现安静;增强婴儿免疫功能,降低发病率;增加母婴亲密联结,促进婴儿神经发育;提高婴儿整体照护质量,改善长期健康。

袋鼠式护理对母亲也有一定益处,可以促进母亲泌乳,提高纯母乳喂养率,缓解产后疼痛,同时缓解焦虑,减少产后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还可以增进亲子交流与感情,促进母婴依恋。


袋鼠式护理的操作方法

母亲靠于靠垫,调整舒适坐姿,向后仰躺。将小婴儿裸体垂直放在胸前,使妈妈的皮肤贴着宝宝的皮肤。母婴进行肌肤接触时,母亲用手臂托住宝宝臀背部做好支撑。给宝宝盖上包被,戴好帽子加强保暖。

鼓励在袋鼠式护理进行时,一边说话一边进行眼神接触、轻轻抚摸婴儿、唱歌等,以刺激早产宝宝大脑生长发育。

早产儿医学管理

医生强调,在早产儿出院后的医学管理中,家长教育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出院前教育

早产儿刚出院时,由于环境、生活节律和喂养方式的改变,可能出现不适应的表现,如喂养不顺利、哺乳困难、进食奶量明显减少、呛奶、呕吐、大便不通畅等,甚至会导致短期内体重减轻。尤其是小胎龄产儿或出院时尚未足月的早产儿或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婴儿,出院后仍存在较高的发病风险。

因此,在出院前应对早产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学会喂养和护理方法。指导家长学会观察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和异常情况,学会预防和紧急处理喂养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喂养指导

对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在出院前应尝试母婴间的接触和进行哺乳指导,鼓励袋鼠式护理,通过母婴的皮肤接触,促进母亲泌乳,使早产儿尽快学会正确的含接、吸吮及其与吞咽和呼吸的协调。

除了对早产儿的定期评估之外,应注意指导母亲的膳食和营养,了解泌乳情况,鼓励家庭成员的支持,尽可能坚持母乳喂养至1岁以上。教育家长应遵从医生的指导,学习强化喂养的方法。

提高随访的依从性

医生提醒,早产儿在出院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面临着生长落后、神经发育迟缓和发病率增加的风险,尤其出生后第1年是追赶生长的关键期,应定期监测和评估,进行针对性的喂养指导和干预。家长要了解随访的重要意义,增加依从性,共同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


董晓斐: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生儿科主任,医院首届青年名医。现任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围产医学会新生儿学组委员,湖南省新生儿保健学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