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疲惫、情绪低落……一到秋天就emo,可能患上了“悲秋综合征”!

2023-11-06 09:22 来源部门: 慢病管理科 作者: 蔡亚宏 阳茹萍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慢病管理科副主任  蔡亚宏

俗话说:“女子伤春,男子悲秋。”春季和秋季正是情绪问题多发的季节。秋天到来,落叶纷飞,万物萧条,很多人因此心情不佳,容易“悲秋”。

近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慢病管理科接诊了一位患有“悲秋综合征”的患者。李先生近来频繁出现烦闷情绪,睡眠质量很差,入睡困难,很早醒来,感到很疲倦、孤单,尤其是天色阴沉时便情绪低落,感觉生活无趣、工作无意义,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究竟什么是“悲秋综合征”?又该如何预防?本文进行了详细介绍。


什么是“悲秋综合征”?

悲秋综合征是一种季节性情感障碍,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人们在秋季因天气、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入秋后日照减弱,大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相对增加,使人容易疲劳。秋季气温降低,抑制了人体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导致人体兴奋性降低,出现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容易疲劳。常年在室内工作、体质较弱或参加体育锻炼较少的脑力劳动者更容易“悲秋”。

表现

在精神上,主要表现为易疲劳、精力减退、注意力分散、做事力不从心等,严重者可出现食欲下降、失眠等症状。

在情绪上,表现为情绪低落,容易产生迷茫、孤独和无助之感,自我评价低,认为生活没有意思,甚至有更消极的念头。

在身体上,会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悸心慌的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记忆力、反应力下降,行动迟缓,体重下降,甚至部分女性还会表现为月经不调、闭经等症状。


如何预防“悲秋综合征”?

《黄帝内经》中写道,“喜胜忧。”医生提醒,一旦发现自己情绪低落,可以尝试以下办法,让自己开心起来,远离秋悲。

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尤其是天气晴好时,多出门走走,接受光照、调节激素分泌,欣赏美景,转移情志。调整生活节律,早睡早起,保存充足睡眠可以释放消极情绪,缓解压力,让人身心愉悦。

面对较大的生活、工作压力时,可以将待办事项分轻重缓急排序处理。状态实在不好时,要允许自己停下来,以免把“弦”绷断了。要学会“借力”,比如向亲人、朋友倾诉等,必要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此外,已经确诊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秋冬季节不要擅自调药、停药,遵医嘱治疗。

医生提醒,“悲秋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可以通过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使自己放松,更好享受生活。如果发现自己有类似“悲秋”症状,无法自行调节时,建议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蔡亚宏:医院慢病管理科副主任,公共卫生硕士,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医师救援协会心理分会理事,湖南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中医膏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老年保健协会理事,湖南省社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营养学组青年委员,湖南心理卫生协会委员,湖南护理学会心理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护理》杂志审稿专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4本,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6项。

擅长:中西结合方式对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疾病的管理。熟练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意象对话,中医经络催眠、沙盘艺术治疗、心身灵整合治疗,对焦虑、抑郁、失眠、婚姻家庭咨询、青少年情绪管理有其独特的疗效。对企业EAP、团队拓展培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