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开展颈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治疗

2010-03-09 16:52 来源部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位年过75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因反复头晕二十余年未查出病因,曾在外院多次诊断为高血压病、颈椎病、美尼尔氏病,且多次住院治疗均无明显好转,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越来越严重。今年9月来我院介入治疗就诊,主任喻坚柏教授仔细看完病人后,进行颈动脉彩色B超及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左侧颈动脉分叉部严重狭窄(已超过70%),由于患者年事已高,加之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手术风险较大,介入中心组织认真讨论和周密部署,决定实施颈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治疗。经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后,由主任喻坚柏教授亲自上台主刀,在全麻下顺利完成颈动脉狭窄处的支架置入并成功释放,术后第一天,患者就自觉头晕症状明显好转,三天后病人带着感激的心情康复出院。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它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为当前人类“三大杀手”(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一。脑卒中存活者中约 3/4 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力,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负担。 脑卒中可以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前者指因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缺血,后者指因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研究资料表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约 1/3 与颈动脉狭窄有关,颈动脉狭窄未发生明显的缺血性脑卒中发作者,可因长期缺血导致慢性的脑功能损害而引起认知功能(包括注意、记忆、情感、思维、智力等)障碍,导致社会活动能力的进行性降低。随着对疾病认识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对这类疾病进行卒中发生前的早期预防性处理成为可能,其中,对于颈动脉狭窄的研究和治疗走在最前列。

 目前,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介入支架治疗。相对于手术治疗,介入支架治疗具有以下优点: 1 、创伤小,相对也更安全一些; 2 、可治疗的狭窄部位范围广,甚至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但是,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介入支架治疗的费用较手术昂贵。

[相关链接]

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本身是一个慢性的器官老化的过程,动脉粥样硬化还是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它脑和外周血管病变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颈动脉狭窄实际上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颈部表现,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脑血栓等重要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某些生活方式和病理状态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我们称之为高危因素,常见者有以下几方面:1、高胆固醇血症;2、高血压;3、糖尿病;4、吸烟;5、体重超重与肥胖;6、生活方式:精神紧张,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7、其它:老龄化,男性多于女性。前三位即通常所谓“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但人们健康观念却相对落后,这些危险因素的发生正在越来越年轻化,这种情况是所谓“亚健康”状态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情形之一,临床所见的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患者也越来越多。

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1、长期慢性缺血造成脑损害,引起头昏、视力下降、智力和社会功能的下降等;
  2、狭窄部位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附壁血栓,斑块或血栓脱落阻塞下游脑血管,轻者导致可恢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头昏目眩,一侧眼暂时性发黑,胳膊、腿发麻无力,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持物不稳,口角歪斜等,常于24小时内恢复;重者导致急性脑梗塞,引起永久性的偏瘫、偏身感觉、偏盲及语言功能的障碍等。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临床常用的适应证是:直径狭窄率 ≥70% 的症状性狭窄,随技术及材料的改进和临床研究的进行,这一适应证有逐渐拓宽的趋势。

存在严重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出血倾向或凝血机制障碍,6周内有急性脑梗塞或出血史者,不宜行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

 

                                                               脑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