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雷声”销声匿迹

2008-09-28 14:30

15岁对于任何一个女孩子来说是个充满幻想充满希望的年龄,但对于小张(化名)来说,这一年过得太痛苦,太悲掺。半年前小张独自一人坐在那个永远不愿再去的草坪上,歹徒为了抢劫小张拿在手里正在把玩的手机,用钝器残忍地猛击小张的头部,导致小张当即昏迷。当小张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被诊断为“颅骨多处粉碎性骨折”!当地医院的医生们当即为小张做了整复粉碎颅骨的手术。小张以为噩梦从此结束,但伤后一个月,小张的左眼球开始向外突,并且觉得脑子里总有“轰隆隆”像打雷的声音,日夜不停的吵闹,根本无法休息,每每想起那天的遭遇,小张仍是心有余悸。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症状愈来愈重,焦急的父母以为小张的眼睛又出现什么毛病,带着小张来到省城的大医院眼科治疗,眼科医生做了详细的眼部检查后,并未发现眼部的病变,建议小张的父母咨询神经外科,小张的父母便慕名来到我院神经外科求治。

神经外科的医生们为小张做了详细的颅部检查后,发现小张左眼眼球出血,眼睑外翻,视力明显下降,可以听到与脉搏搏动同步的颅内杂音。神经外科的医生们初步考虑是“外伤性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需尽快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入院当天,神经外科的医生们便给小张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果然与医生们的术前怀疑一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明确(如图1)。为了尽快解决小张的痛苦,神经外科的医生们经过详尽仔细的讨论,决定为其实施目前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方法---神经介入治疗。但小张的家境并不十分宽裕,上次手术已用尽家里所有的的积蓄,小张的父母焦急如焚。看到可怜的小女孩日益痛苦的神情,考虑到小张家的实际情况,神经外科的医生们经讨论决定减免小张的部分治疗费用。入院第二天,小张被推进了介入手术室,在X线透视下,神经外科的医生将一根如头发丝一样的微导管经股动脉送到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瘘口处,放置像气球一样可以变大的球囊,缓慢地向球囊充入造影剂,使球囊逐渐扩大直至完全堵住瘘口,阻止了颈内动脉的动脉血向海绵窦内流(如图2),手术当时小张便感到脑子里的声音在逐渐变小,当最后瘘口被完全堵住时,困扰了小张近半年的“轰隆隆”的“雷声”消失了,她觉得世界顿时安静了下来。术后三天,小张的左眼外突也逐渐减轻,眼周淤血也慢慢消失了,最后病愈出院。出院时小张的父母对我院神经外科的医生们感激不尽。

据我院神经外科(神经介入中心)喻坚柏教授介绍:颈内动脉是大脑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在从颈部进入颅内的途中,在颅底部需穿过一簇静脉丛,这个静脉丛由于大体上像海绵一样有许多孔隙,所以被称为海绵窦。而这个静脉丛又与眼球、眼眶、额面部等地方的静脉血管相沟通,所以当颅脑损伤时,颅底骨瞬间挤压变形使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或其分支,因外伤破裂直接与静脉交通,形成动、静脉瘘,而高压力的动脉血直接通过瘘口向低压力的静脉丛中灌流,不仅导致眼球、眼眶、额面部等地方的静脉血管扩张充血,形成颅内杂音、搏动性突眼、球结膜水肿、充血,眼结膜翻出眼睑之外、视力减退等特有的临床表现,同时由于一侧颈内动脉的大量动脉血流入静脉,使颈内动脉远端流量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严重时可引起同侧大脑后动脉及对侧颈内动脉向病变部位盗血;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自愈机会不多,仅有5%10%,偶尔可通过压迫患侧颈动脉试验(Mata's Test)减少瘘口血流促其愈合而获成功。绝大多数都须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在于恢复海绵窦的正常生理状态,解除所属静脉系统的压力,促使突出的眼球得以回复,挽救视力,消除杂音,防止脑缺血。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采用介入神经放射学,通过特殊导管栓塞瘘口。这是90年代以来最简单、可靠的方法。因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技巧,故在一般的医院难以完成此项手术

 

(神经外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