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病房建设特辑:ICU里的半小时倾听

2025-09-11 10:59 来源部门: 重症医学科 作者: 张欢 邹婵 蔡喆燚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偶尔会治愈),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的这句墓志铭,是医学界流传已久的人文箴言。在ICU病房里,这句话更像是一盏灯,当医术难以抵挡疾病的脚步,人文关怀便成了照亮患者心灵的光。

不久前,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位老年肝癌患者,得益于科室的弹性探视制度,我曾在一次值班时曾遇到家属进入ICU探视,隐约听见他们低声谈论着墓地安排的事。家属离开后,去给患者换药时,余光瞥见他眼角悬而未落的泪滴。癌症患者的内心大多敏感脆弱,我不敢过多注视,转身处理药瓶的几十秒里,大脑飞速运转,他显然已经知晓自己时日无多此刻,“医生会治好你”“医学很发达”之类的安慰只会显得苍白空洞。而我清楚,他此刻最需要的不是空洞的承诺,而是有人能陪在身边。

我快步回到床旁时,眼泪正顺着他干瘦、泛黄的脸颊滑落。我拿出纸巾,轻轻为他擦去泪水,刻意放缓语气,像拉家常似的开口:“叔,您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呀?”“家里有几个儿女呀?”起初我还担心他不愿开口,没想到他没有丝毫拘束,顺着我的问题一一回应。聊着聊着,他渐渐打开了话匣子,不用我再追问,就主动说起年轻时的工作场景,讲自己大半辈子的生活经历,连家里那个“不太听话的孩子”都成了话题。我静静坐在床边听着,偶尔点头回应,在他语气低沉时轻声说句“您这一辈子不容易”“孩子长大后总会懂您的”。

半小时很快过去,当我看到他紧绷的眉头慢慢舒展,眼神里多了几分神采时,忽然觉得这短暂的陪伴格外有意义。在ICU,我们见过太多终末期的患者:有的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在迷茫中期待着康复;有的像这位叔叔一样,早已清楚预后不佳,在恐惧中挣扎。但无论哪种情况,他们心底都藏着同一份渴望——被理解、被倾听、被温暖对待。

十余年的护理工作让我明白,终末期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从来不是单一的“安慰”,而是要从情绪、认知、社会支持多维度入手:

1.接纳情绪,引导倾诉:接纳患者的恐惧与绝望,用“你现在感觉怎么样”等开放式提问引导倾诉,而非用“别多想”否定情绪。

2.专注陪伴,稳定心境:定期陪在患者身边,哪怕只是共读几页书、同听一首老歌。研究表明,每天30分钟的专注陪伴,能显著提升患者情绪稳定性(达40%以上)。

3.支持家属,有效沟通:帮助家属调整心态,识别自身焦虑,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练习沟通技巧。

4.个体化告知,共同决策:根据患者心理承受力分阶段说明病情,帮助其接受现实,鼓励其重拾信心与勇气参与临床决策,共同抗击疾病。

在很多时候,比技巧更重要的是“用心”。就像这位肝癌患者,他要的从不是多么专业的心理疏导,只是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他说说那些藏在心里的话。ICU的工作确实繁忙,学习心理护理技巧也需要时间,但只要我们多一分留意,多给一点耐心,就能在病床前搭建起一座温暖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