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期第四版第四版
版面选择
【专栏】“ 医道根于民 抗疫见初心 ”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展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1-03-23
再次提笔,不因山水之秀美,不因生活之琐碎,更不因旅途之所见,只为记录下2020年年初的这场战役。
2020年1月初,一名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来到了我们医院。那一刻,我们意识到,原来新冠病毒离我们竟如此之近。不久,急诊的相关医生、护士相继被隔离,我们科里直接接收并处理标本的老师们当时也仅做了一级防护。
这一年的春节,比以往来的都要沉默,也都要沉重。我和其他人一样,在惴惴不安中艰难的度过着每一天。2005年非典时期,我只是一个背着书包尚需被人照顾的孩童,当年往事已模糊;但如今,我已身着白色战衣,只等待着一声令下,便请缨冲锋。
2月1日上午9点,组长的一句“我们要开展核酸检测了,请各位下午到位科室”。盼着的这一刻终于来到了,“收到”,“收到”,两个简短的字代表着我们基因诊断室的决心。恍然记起,胡燕老师才刚刚上完14个多小时的夜班,一夜未眠,我问道:“还好吗?”“没问题!”她这样回答我。下午两点半,大家准时到岗,一起仔细研究试剂说明,将需要的东西一一准备好,讨论着每个细节,使用振荡器振荡标本还是用手指摇晃以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我们自制的细胞保存液,用什么拭子刷头?保存液放多少毫升合适?带着思考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的预实验,用本科室同事的咽拭子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很好,给我们接下来的操作带来了一些信心。晚上回家,群里依旧热闹——新冠肺炎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直播课——如何穿脱防护服?如何使护目镜不起雾?看似细小的事情也要具体流程化,一直到凌晨,我们还在讨论着。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李萍老师两人去了物资中心,领回了无比珍贵的防护用品。这时,隔离病房住进了一位高度疑似新冠的患者,来不及考虑那么多,上战场!我们拿着未知的标本,忐忑着,但有了昨天的预实验,我们有信心把它做好!
第一次穿上防护服、鞋套,戴上护目镜,走进最熟悉的实验室,可和以往又有些不同,我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随着时间的流逝,穿着防护服所带来的不适感愈发明显,护目镜压着N95口罩紧贴着我们的面部,李萍老师也因为口罩带子勒着耳后方所带来的头疼感到不适,好在牙齿和脸颊被勒痛的交杂感反而让呼吸不畅变得不那么明显。为了减少接触传播,直至实验结束,我们才将手从生物安全柜里拿出来,完成了试验以后,我们又等待了近2个小时的PCR扩增反应时间,比起实验操作,等待的过程亦是不安的,我们操作无误吗?自制的耗材合适吗?有哪里没有消毒到位吗?试剂是否合适?哪怕有一些把握却还是忍不住反复确认。盯着电脑看着每一个循环所采集到的信号,终于内标在29个循环起峰,糟糕!ORF基因也起峰了,阴阳性对照结果也很好。第一时间打电话报告给临床医生,交流完后,我们又开始反思,防护服穿好了吗?口罩戴好了吗?灭活时间和温度合适吗?医用垃圾处理好了吗?我们心中有许多疑虑,更担心的是结果是否准确呢?
第二天消息传来,省疾控回报结果,阳性!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我们为病人争取了时间!给临床医生提前发布了讯号!
随着第一例阳性的确诊,我们有了其他的思考,咽拭子核酸阳性,那血清呢?痰呢?粪便呢?尿液呢?是否能在这些样本里同样发现新冠病毒呢?于是我们立即和临床沟通,紧急送检了尿液、粪便、血清三份标本,结果出来,粪便样本中同样查出了新冠病毒!又一特殊发现!为了提高检出率,之后高度疑似的病人在送检咽拭子的同时加送粪便标本。
在几次实验后,我们对自己的操作有了充分的把握。同时我们将抗疫期间的经验总结及时成文、发表,供同行借鉴,到目前为止这篇被下载3304次,被引21次,创当年文章被引次数的最高记录。
而后的某一天,一隔离病房咽拭子内标未起,而随后疾控回报结果为阳性,疑云笼罩着我们,思虑再三,仍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们下到病房和临床当面沟通,谜底才得以解开,送检疾控的那份标本同时取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而送检我们科室那份标本仅取口咽拭子。噢,原来如此!豁然开朗的同时也更加明白采样—保存送检—病毒灭活—裂解核酸提取—检测,这是一个连贯的受控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无法提取出足够有效的病毒核酸。导致后续检测无论使用的是何种方法,都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
我们不会忘记,李萍老师,在身体抱恙的情况下,坚持与我们共进退。作为基因诊断室组长,她用她瘦小的身躯挡在了我们的前面。为临床医生答疑解惑,与试剂厂商沟通试剂问题,还不停地学习最新知识并分享给我们,带领着我们前行。
我们不会忘记,胡燕老师,年轻有为。在家里,她是女儿的好妈妈,2岁多的孩童渴望的是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有妈妈的陪伴,而这也变得有些奢侈。她还不知道妈妈在做什么,她只知道,妈妈是在帮助别人。
我们不会忘记,谭凌卉老师,义不容辞加入我们的队伍抗击疫情,没有一丝犹豫。作为我们几个里最年长的老师,同样和我们早到晚退,坚守在一线。
而我,因为担心影响到年迈的父母,一个人搬出家住,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过着虽然有些孤单却又有意义的生活。
而除了我们基因诊断室的三个人之外,还有更多人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有医院在最困难的时期尽可能的给我们提供物资帮助;有科室谢小兵主任给我们做心理辅助,和我们一起坚守到凌晨的不易;有临床医生和护士对采样的仔细认真;更有科室其他每一位同事的配合。
一次疫情,让我们中医附一人更加团结,更加有凝聚力,更有信心战胜今后的每一次困难。加油! (陈煜枫)
(本文获得征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