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方剂制成不同剂型的服用天数探讨
2019-01-17 23:13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一日汤剂量在开发成不同剂型后是否制成等同于中药汤剂一日中药用量。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考证《方剂学》中一日汤剂中药量在现行《中国药典》中制成不同剂型的服用天数。结果 12种中药汤剂中小柴胡汤制成小柴胡泡腾片、小建中汤制成小建中合剂与四物汤制成四物合剂服用天数减少,其余服用天数均增加,服用天数最高的独活寄生丸达到11.3天、最低的小建中颗粒达到1.1天。结论 不同剂型折算成中药饮片后日服用量不一定与一日汤剂中药用量相等。
中药汤剂历史悠久,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剂型。然而中药汤剂需临用新配,口服剂量大,久置易发霉变质,携带和储存不便,不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汤剂剂型改变既要保持汤剂的特色,又要克服其缺点。当前,随着制药工业的快速发展与原、辅材料的不断推新,进入临床的中药品种越来越多,使汤剂焕发新的活力。由历年《中国药典》看出,中药剂型的种类、品种与技术含量都在不断增加。中药汤剂在剂型改变工艺设计过程中,中药汤剂一日中药用量是否就要制成不同剂型的一日用量。针对以上观点,通过查阅文献,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报道。本研究对《方剂学》中的经典汤剂方与现行《中国药典》收载的同方名的不同中药剂型考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经查《方剂学》中有12个汤剂处方被2015版《中国药典》(下简称《药典》)收载(药味相同,但剂量不同)。后者所载成方涉及到了颗粒剂、丸剂、片剂、胶囊剂、合剂(包括口服液)5种剂型。笔者对各组方的饮片总量、成品的总量等同于原汤剂的一日中药用量进行了比较与换算,求出了汤剂一日中药用量制成以上不同剂型后的服用天数。见表1。例如《方剂学》中四君子汤一日中药饮片量是33g,现行《药典》四君子颗粒的中药饮片总量是700g,折汤剂服用天数为21.2天;制成颗粒1500g,在日服次数相同的情况下,颗粒单服量为15g,日服量为45g,服用天数为33.3天,相当于汤剂的1.6天。
折汤剂天数=中药饮片总重量(《药典》方)÷汤剂单剂中药饮片总量(《方剂学》方);
日服量(G或ml)=单服量×日服次数;
服用天数=成品总质量÷日服量;
相当汤剂天数=服用天数÷折汤剂天数。
2 结果
2.1中药汤剂一日中药用量制成颗粒剂、丸剂与胶囊剂服用天数增加 经过表1比较发现:一日汤剂中药量制成不同中药剂型后的服用天数相当于原汤剂服用天数最高的独活寄生丸达到11.3天、最低的小建中颗粒达到1.1天。结果显示:中药汤剂一日中药用量制成颗粒剂、丸剂与胶囊剂后服用天数增加。因此,在制备不同中药剂型时不能局限于传统汤剂的一日中药用量非得要制成不同剂型成药的一日用量,这为不同中药剂型的工艺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2中药汤剂一日中药用量制成泡腾片后服用天数是减少的 由表1可知:小柴胡汤制成小柴胡泡腾片服用天数最高仅达到0.5天。
2.3中药汤剂一日中药用量制成合剂服用天数有增有降 由表1可知:在同方名的8种合剂中,归脾合剂,补中益气合剂,独活寄生合剂,血府逐瘀口服液,当归补血口服液服用天数增加,最高的当归补血口服液达到3.9天。在服用次数相同而服用量不同的情况下,小建中合剂最低服用天数只有0.7天,最高也只与原汤剂持平;在单服量为20ml,日服次数为3次时,小青龙合剂服用天数与原汤剂持平;在单服量为15ml,日服次数为3次时,四物合剂最低服用天数只有0.8天。
表1 不同方剂一日中药汤剂饮片用量制成不同剂型后的服用天数统计
汤剂 |
同一方剂的不同剂型 |
|||||||||||
方名 |
饮片总量/ 日.G-1 |
日服 次数 |
方名 |
饮片总量/G |
折汤剂天数 |
类型 |
成品总量/G或ml★ |
单服量/G或ml★ |
日服次数 |
日服量/G或ml★ |
服用天数 |
相当汤剂天数◆ |
四君子汤 |
33 |
- |
四君子颗粒 |
700 |
21.2 |
蔗糖 |
1500 |
15 |
3 |
45 |
33.3 |
1.6 |
八珍汤 |
68 |
- |
八珍颗粒 |
405 |
6 |
蔗糖 |
1000 |
8 |
2 |
16 |
62.5 |
10.4 |
无蔗糖 |
300 |
3.5 |
2 |
7 |
42.9 |
7.1 |
||||||
八珍丸 |
825 |
12.1 |
水蜜丸 |
1175.6 |
6 |
2 |
12 |
98 |
5.6 |
|||
大蜜丸 |
1881 |
9 |
2 |
18 |
104.5 |
5.6 |
||||||
百合固金汤 |
72 |
- |
百合固金颗粒 |
332.8 |
4.6 |
蔗糖 |
1000 |
9 |
3 |
27 |
37.0 |
8.0 |
百合固金丸 |
1310 |
18.2 |
水蜜丸 |
1617.9 |
6 |
2 |
12 |
134.8 |
7.4 |
|||
小蜜丸 |
2364.6 |
9 |
2 |
18 |
131.4 |
7.2 |
||||||
大蜜丸 |
2364.6 |
9 |
2 |
18 |
131.4 |
7.2 |
||||||
百合固金片 |
599.9 |
8.3 |
规格1 |
400 |
2 |
3 |
6 |
66.7 |
8.0 |
|||
规格2 |
270 |
1.35 |
3 |
4.05 |
66.7 |
8.0 |
||||||
归脾汤 |
84 |
- |
归脾颗粒 |
1890 |
22.5 |
无蔗糖 |
1000 |
3 |
3 |
9 |
111.1 |
4.9 |
归脾丸 |
1160 |
13.8 |
水蜜丸 |
1542.8 |
6 |
3 |
18 |
85.7 |
6.2 |
|||
小蜜丸 |
2093.8 |
9 |
3 |
27 |
77.5 |
5.6 |
||||||
大蜜丸 |
2093.8 |
9 |
3 |
27 |
77.5 |
5.6 |
||||||
归脾合剂 |
1003 |
11.9 |
- |
1000 |
10 |
3 |
30 |
33.3 |
2.8 |
|||
20 |
3 |
60 |
16.7 |
1.4 |
||||||||
小青龙汤 |
60 |
3 |
小青龙颗粒 |
1320 |
22 |
蔗糖 |
1000 |
13 |
3 |
39 |
25.6 |
1.2 |
无蔗糖 |
461.5 |
6 |
3 |
18 |
25.6 |
1.2 |
||||||
小青龙合剂 |
1000 |
16.7 |
- |
1000 |
10 |
3 |
30 |
33.3 |
2.0 |
|||
20 |
3 |
60 |
16.7 |
1.0 |
||||||||
补中益气汤 |
63 |
- |
补中益气丸 |
660 |
10.4 |
小蜜丸 |
1379.4 |
9 |
2 |
18 |
76.6 |
7.4 |
1379.4 |
9 |
3 |
27 |
51.1 |
4.9 |
|||||||
大蜜丸 |
1379.4 |
9 |
2 |
18 |
76.6 |
7.4 |
||||||
1379.4 |
9 |
3 |
27 |
51.1 |
4.9 |
|||||||
补中益气合剂 |
924 |
14.7 |
- |
1000 |
10 |
3 |
30 |
33.3 |
2.3 |
|||
15 |
3 |
45 |
22.2 |
1.5 |
||||||||
独活寄生汤 |
93 |
- |
独活寄生丸 |
738 |
7.9 |
水蜜丸 |
1051.7 |
6 |
2 |
12 |
87.6 |
11.1 |
大蜜丸 |
1612.5 |
9 |
2 |
18 |
89.6 |
11.3 |
||||||
独活寄生合剂 |
1008 |
10.8 |
- |
1000 |
15 |
3 |
45 |
22.2 |
2.1 |
|||
20 |
3 |
60 |
16.7 |
1.5 |
||||||||
血府逐瘀汤 |
76 |
- |
血府逐瘀丸 |
1250 |
16.4 |
大蜜丸 |
2731.3 |
9 |
2 |
18 |
151.7 |
9.3 |
18 |
2 |
36 |
75.9 |
4.6 |
||||||||
血府逐瘀口服液 |
417 |
5.5 |
- |
1000 |
20 |
3 |
60 |
16.7 |
3.0 |
|||
血府逐瘀胶囊 |
674 |
8.9 |
- |
400 |
2.4 |
2 |
4.8 |
83.3 |
9.4 |
|||
当归补血汤 |
36 |
- |
当归补血口服液 |
462 |
12.8 |
- |
1000 |
10 |
2 |
20 |
50.0 |
3.9 |
小建中汤 |
58.5 |
3 |
小建中颗粒 |
1133 |
19.4 |
蔗糖 |
1000 |
15 |
3 |
45 |
22.2 |
1.1 |
小建中合剂 |
999 |
17.1 |
- |
1000 |
20 |
3 |
60 |
16.7 |
1.0 |
|||
30 |
3 |
90 |
11.1 |
0.7 |
||||||||
四物汤 |
36 |
- |
四物合剂 |
1000 |
27.8 |
- |
1000 |
10 |
3 |
30 |
33.3 |
1.2 |
15 |
3 |
45 |
22.2 |
0.8 |
||||||||
小柴胡汤 |
70 |
3 |
小柴胡颗粒 |
486 |
6.9 |
蔗糖 |
1000 |
10 |
3 |
30 |
33.3 |
4.8 |
蔗糖 |
1000 |
20 |
3 |
60 |
16.7 |
2.4 |
||||||
无蔗糖A |
400 |
4 |
3 |
12 |
33.3 |
4.8 |
||||||
无蔗糖A |
400 |
8 |
3 |
24 |
16.7 |
2.4 |
||||||
无蔗糖B |
250 |
2.5 |
3 |
7.5 |
33.3 |
4.8 |
||||||
无蔗糖B |
250 |
5 |
3 |
15 |
16.7 |
2.4 |
||||||
小柴胡胶囊 |
3115 |
44.5 |
- |
400 |
1.6 |
3 |
4.8 |
83.3 |
1.9 |
|||
小柴胡泡腾片 |
5010 |
71.6 |
- |
250 |
2.5 |
3 |
7.5 |
33.3 |
0.5 |
|||
5 |
3 |
15 |
16.7 |
0.2 |
★中的单位:固体、液体制剂分别用G、 ml表示。◆=服用天数÷折汤剂天数。-:该方用法项下未注。
3讨论与建议
3.1 颗粒剂、泡腾片、胶囊剂、丸剂、合剂的优点 中药颗粒剂克服了汤剂煎煮麻烦等缺点,且有起效快,分剂量准确,运输、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如小柴胡汤制成无糖颗粒后,不仅服用总量明显降低,而且增加了适用人群,更能体现中药颗粒剂的优势。泡腾片、胶囊剂,在制备二者时,均要制成颗粒后才能压片与灌胶囊,因此与颗粒剂的工艺、优点相同。中药丸剂制法相对简单、载药量大;服用、携带方便;适应范围广;减少(半浓缩丸)或避免(全粉末丸)中药提取、浓缩、干燥等环节与能源消耗;作用缓和持久;具有“丸者缓也”“药性有宜丸者”以及“大毒者须用丸”的优点,使得中药丸剂十分有利于治疗慢性疾病和病后调理,减低毒性及不良反应。中药合剂能综合浸出药材中的多种有效成分,保证制剂的综合疗效;与汤剂一样,吸收快,奏效迅速;可大量生产,免去临用煎药的麻烦,应用方便;经浓缩工艺,服用量减小,且多加入矫味剂,易为患者接受;成品中多加入适宜的防腐剂,并经灭菌处理,密封包装,质量稳定;若单剂量包装,则携带、保存和服用更方便、准确。
3.2 中药剂型的特点 中药剂型与化学药物相比具有本质差异。对于化学药物而言,同一药物不同剂型的主药是完全相同的,区别在于赋形剂的不同;中药剂型的形成是历代中医药学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在同一方剂不同剂型之间,作用强度与作用性质可能完全不同。虽然源于同一方剂,但是同一方剂不同剂型制备工艺不同,因而会引起治疗物质基础的重大差异。由于中药制剂化学构成的复杂性,更多的注意在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致使人们往往忽略了中药剂型自身发展历史及变化的思考。在中药制剂中,新剂型改革而成的制剂所占比重较大,很多传统的汤剂、丸剂、散剂被改成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口服液、注射剂等非传统剂型。然而疗效是否一样还有待考证,新剂型选择不当或工艺不合理以致疗效下降引起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中药制剂的开发与研究不能脱离中医的临床实践与疗效,既要保持中药的特色,又得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对症治疗的传统优势,努力在中药配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研究中药新剂型。
3.3 中药用量与剂型的联系 剂型不同,用量也有差别。临床用药有药味、药量和剂型3种不同形式,须把三者结合起来。如张仲景的枳术汤,其组方是枳实倍于白术,功效以消为主,以补为辅,用为汤剂,消痞健脾之力较强;张元素的枳术丸,白术用量倍于枳实,以水泛丸,功效以补为主,以消为辅,为丸剂,健脾消痞之力缓和。中药的用量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经验为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使用的药物剂量。而对药物剂量不同的认识、剂量单位的混乱、折算方法的不统一,药物药性的认识不同、药物质量的差异等方面原因是引起古今药物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中药用量是否得当,也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探求中药剂型演变特点,把握剂型用量的准确,挖掘中药传统剂型的深刻内涵,寻找中药剂型发展应有的内在规律,对中药新剂型设计特点,认识中药新剂型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3.4中药汤剂制成不同中药剂型服用天数增加或减少可行 如按照中药汤剂一日中药用量制成不同中药剂型的服用天数不变,12种汤剂制成不同中药剂型后单服量和日服量必定大大增加,不能体现不同中药剂型的优势。由小柴胡泡腾片、小建中合剂、小青龙合剂与四物合剂分析可知,服用天数也存在减少或持平的情况。由表1分析证明汤剂开发成不同中药剂型服用天数增加或减少在制备工艺上可行。
3.5 小柴胡泡腾片制备工艺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 从上表可知,传统小柴胡汤制成小柴胡泡腾片在日服次数相同的情况下,单服量分别为2.5g、5g时,服用天数仅相当于原汤剂的0.5天、0.2天, 小柴胡颗粒、胶囊与泡腾片的中药总量分别为486g、3115g、5010g,后者中药总量远高于前两者,而小柴胡汤制成小柴胡颗粒与小柴胡胶囊服用天数最高的达到4.8天,最低的达到1.9天,远高于小柴胡泡腾片。是否小柴胡泡腾片制备工艺可以进一步优化,能使小柴胡泡腾片的服用天数增加。
3.6 同一方剂不同剂型中药制剂多样性的商榷 由表1可知,同方的百合固金汤剂型改变后的类型多达6种,但其疗效是否一样却还有待研究。中药汤剂剂型改革不能一味追求新剂型,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加强质量控制,注重内在质量提升,才能使中药剂型得以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