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柴芍六君汤)

2013-06-21 10:26

  程某,男,32岁,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病例。

  初诊(2006年3月24日):患者于10年前发现HBsAg阳性,未经中西药物系统治疗,发展为乙肝“大三阳”肝功能时有异常。近月来感觉疲乏、不耐劳累,纳差,腹胀,便溏,日行1-2次,小便正常,舌苔白薄,脉弦滑。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315U/L,AST120U/L, A/G39/36。,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查:HBsAg+, HBeAg+ ,抗-HBc+,HBV DNA7.98×105copies/ml。B超提示肝实质光点增粗,脾稍大,脾厚约42mm。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

  辨证: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兼清湿热

  主方:柴芍六君汤加减

  处方:柴胡10g,白芍15g,太子参15g,白术10g,丹参15g,郁金10g,炒麦芽15g,鸡内金10g,虎杖10g,蛇舌草15g,板蓝根15g,山豆根6g,薏苡仁15g,茯苓15g,甘草6g。10剂,水煎服。

  二诊(4月25日):上方进服1月后复查肝功能转氨酶有明显下降,ALT112.4U/L,AST78.5U/L,A/G 42/32,自觉饮食精神均有好转,但夜寐欠安,失眠多梦,二便正常,舌脉同前,前方加女贞子10g、旱莲草10g,再服1月余。

  三诊(5月29日):患者此次诉病情进一步好转,B超提示肝实质光点细密,脾厚约39mm,化验肝功能各项均正常,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03copies/ml),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查仍为“大三阳”,但抗-HBcIgM阴转,病情趋近愈,仍按前方加减治疗2月,病情未见反复。

  按:柴芍六君子汤:来源:《金鉴》卷五十一。组成:人参、白术(土炒)、茯苓、陈皮、半夏(姜制)、甘草(炙)、柴胡、白芍(炒)、钓藤钩。主治:慢惊。脾虚肝旺,风痰盛者。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