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怎么吃饭?
2025-05-16 17:27 来源部门: 营养科 作者: 许畅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是一类慢性肠道炎症疾病。对于患者而言,除了严格遵循医嘱开展药物治疗外,合理饮食在缓解症状、助力身体康复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炎症性肠病患者在日常饮食里要注意什么呢?
一、饮食原则:温和、营养、均衡
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炎症性肠病发病期间,肠道消化能力大幅减弱,这时就应选择那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主食方面,像大米粥、软面条、馒头等精细米面制品是不错的选择,它们相对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蛋白质来源要注重优质蛋白,比如瘦肉、鱼肉、蛋类、豆腐等,同时烹饪方式也很关键。可以把肉剁碎做成肉丸,鱼肉采用清蒸的做法,尽量避免油炸、油煎,减少油脂摄入,以此减轻肠道的消化负担。
控制膳食纤维摄入
膳食纤维对健康肠道有益,但对于处在炎症性肠病发作期的患者,高纤维食物可能会刺激肠道。像全麦面包、糙米、芹菜、玉米这类富含不溶性膳食纤维的食物,要尽量少吃。可以选择一些含有可溶性膳食纤维且相对温和的食物,比如熟透的香蕉、南瓜、山药等,既能补充膳食纤维,又不会过度刺激肠道。到了缓解期,患者可以根据自己肠道的耐受情况,逐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以促进肠道蠕动。
保证营养均衡
炎症性肠病患者常常因为肠道吸收不良以及炎症消耗,导致营养缺乏。因此,保证营养均衡极为重要。除了上述提到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还得留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可以适当多吃新鲜水果(打成汁能减少纤维刺激)、蔬菜(做成菜泥、菜汤更易消化)。必要时,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补充维生素制剂和微量元素,像维生素 B 族、维生素 D、铁、锌等,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二、避免食用的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
辣椒、花椒、芥末、生蒜等辛辣食物,刺激性极强,会直接刺激肠道黏膜,加重炎症反应,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加剧。患者必须坚决对这类食物说“不”,就算是微辣的菜肴,也得谨慎选择。
油腻及高脂肪食物
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脂肪食物,不仅难以消化,还会在肠道内被分解为脂肪酸,刺激肠道,加快肠道蠕动,容易引发腹泻。而且长期的高脂肪饮食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不利于肠道健康的恢复,患者要尽量远离这类食物。
乳制品(部分患者)
部分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摄入牛奶等乳制品后,肠道无法消化乳糖,会引发腹胀、腹痛、腹泻。如果食用乳制品后出现不适症状,可以尝试选择无乳糖牛奶或酸奶,酸奶中的益生菌还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但要注意挑选低糖、无添加的产品。
三、进餐方式有讲究
少食多餐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消化能力有限,一次进食过多会加重肠道负担。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每天可以安排 5 - 6 餐,每次进食量要适中,这样既能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又能让肠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减轻肠道压力。
细嚼慢咽
吃饭时细嚼慢咽,能让食物充分咀嚼,变成细碎的颗粒,更便于肠道消化吸收。同时,细嚼慢咽还能避免吞入过多空气,减少腹胀等不适症状。建议每口食物咀嚼 15 - 20 次,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四、特殊时期的饮食调整
发作期
在炎症性肠病发作期,肠道炎症严重,这时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比如米汤、藕粉、稀面糊、蛋花汤等。这些食物几乎不需要消化,可直接被肠道吸收,能最大程度地减轻肠道负担,帮助肠道休息和恢复。随着症状缓解,再逐步过渡到软食、正常饮食。
缓解期
缓解期是肠道修复和身体恢复的重要阶段。在遵循上述饮食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食物种类和摄入量,注重营养补充,增强身体抵抗力。比如,每周可以增加几次富含优质蛋白的鱼虾、豆类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果,为身体提供全面的营养,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五、结语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饮食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患者对食物的耐受情况各不相同,需要在实践中摸索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同时,要与医生和营养师保持密切沟通,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饮食,让饮食成为助力肠道健康恢复的 基础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