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科 健康科普详细

揪出隐形盐,健康每一天

2025-05-23 15:01 来源部门: 营养科 作者: 许畅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对摆在餐桌上那罐显眼的盐格外关注,小心翼翼地控制用量,生怕盐吃多了影响健康。然而,你可知道,还有一些“盐” 正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的饮食中,在不经意间增加着盐分摄入量,它们就是 “隐形盐”。

隐形盐,从名字就能理解,指那些不易被察觉,却实实在在含有较高盐分的食物或调味品。或许有人会疑惑,多吃点盐又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实上,盐摄入超标危害重重。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它与高血压之间的紧密联系。当我们摄入过多盐,体内钠离子浓度升高,会促使身体留住更多水分,进而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长此以往,血压就容易升高。不仅如此,过量的盐还会加重肾脏的排泄负担,长期高盐饮食可能增加患肾脏疾病的风险。此外,研究表明,盐摄入超标与骨质疏松、胃肠道癌症风险的上升也存在一定关联。

那么,这些隐形盐究竟藏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首当其冲的是各类调味品。味精、鸡精,这两种厨房中常用的增鲜“神器”,实际上都是含盐大户。2 克味精、3 克鸡精的含钠量与 1 克盐相当,而钠正是盐的主要成分。酱油、老抽、生抽、鱼露、蚝油、蒸鱼豉油等,同样不容小觑。5 克酱油、8 克蚝油的含钠量就等同于 1 克盐。平日里,我们在烹饪时不经意间加入的这些调味品,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让盐摄入量超标。

各种酱料也是隐形盐的“重灾区”。黄酱、豆瓣酱、甜面酱、辣酱、韭菜花,还有方便面里的酱包,每一口都可能饱含大量盐分。就连吃起来不太咸的番茄酱、沙拉酱、蛋黄酱、千岛酱,也都是 “深藏不露” 的含盐大户。在涂抹这些酱料享受美味时,可别忘了其中隐藏的盐分。

加工肉蛋制品同样不容忽视。咸肉、腊肉、香肠、火腿、午餐肉、火腿肠、肉松,以及咸鸭蛋、松花蛋等,为了保证口感和延长保质期,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会加入大量盐。以 100 克火腿肠为例,其含盐量约 2.5 克,要是每天吃上 250 克火腿肠,一天的食盐推荐摄入量就轻松 “达标” 了,而这显然远远超出了健康标准。

主食制品里也藏着隐形盐。挂面为了达到弹性筋道的口感,制作时会加入不少盐,每 100 克挂面的含盐量高达 3 克,即便吃挂面时一勺盐都不放,也会摄入一定量的盐分。还有看似甜甜的面包,在发酵过程中为了改善口感,也会加入一定量的盐。市面上常见的切片面包,含钠量多在 200mg/100g 以上,吃上三四片,就几乎占了每日盐摄入标准的四分之一左右。

加工豆制品,如香干、卤干、素鸡等,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添加盐或酱油等调味品,从而导致它们的盐分含量升高。各类甜食,像冰淇淋、蛋糕、饼干、月饼、奶酪(尤其是天然奶酪),虽然味道是甜的,但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入含钠的辅料,如发酵粉(碳酸氢钠),另一方面为了使口感更好,也会加盐进行调味。奶酪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发酵、抑菌以及形成独特的口感,更是会加入大量的盐。

果脯蜜饯,如话梅、西梅、杏脯等,吃起来酸酸甜甜的,让人很难将它们与盐联系起来。但实际上,为了增加甜味口感,制作时会加入相当比例的盐。要是一天吃上 10 颗话梅,摄入的盐量就基本达到了一天所需的量,而像九制话梅、九制陈皮等经过 “重度加工” 的果干,含盐量更是惊人。

各种零食也是隐形盐的聚集地。鱿鱼丝、牛肉干、海苔、薯片、薯条、膨化食品、咸味坚果等,在加工过程中都添加了大量的盐。油炸食品由于加工时不仅要加盐调味,还会加入小苏打、泡打粉等,而小苏打、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所以总体钠含量不低。此外,运动饮料、奶茶、速溶咖啡等饮料以及罐头制品,也可能含有隐形盐。运动饮料为了补充流失的电解质会含有一定量的钠;速溶咖啡通常使用添加剂调味,因而也含有钠;罐头制品为了长期保存,也会添加盐。

既然隐形盐无处不在,那我们该如何识别并减少它们的摄入,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呢?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建议成人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 5 克盐,差不多就是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在购买包装食品时,我们要养成查看食品标签的习惯,特别留意钠的含量。因为钠是食盐的主要成分,可以按照 400mg 钠 = 1g 盐的计算方式来了解食品总的含盐量。比如豆瓣酱,每 100g 中含有钠 8000mg,换算下来,100g 豆瓣酱里就有 20g 盐,妥妥的高盐食物。在选择包装食品时,优先挑选低钠产品 (≤120mg/100g),像牛奶及奶制品、低盐的奶酪、酸奶、原味坚果、新鲜各类蔬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烹饪过程中,也有一些小窍门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盐的摄入。比如,炒菜、做汤时可以先别放盐,等到菜和汤做熟,快上桌的时候再撒盐,这样盐分更集中在食物表面,能在保证口感的同时减少盐的用量。还可以尝试借助甜、酸的味道来调剂食物,以酸代盐,同样能刺激食欲。像蘑菇汤这类食物,越清淡越能凸显其本身的鲜香,不妨多吃。另外,鱼和肉本身含有无机盐,烹饪时尽量少放盐。炒菜时不要凭感觉放盐,最好尝一下菜味,淡了再加盐,而且每次只加一点点,边尝边加。

在外就餐时,我们也可以主动提出少放盐或不加盐的要求。只要多留心,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就能轻松揪出隐形盐,让我们的饮食更加健康,为身体筑牢一道坚实的防线,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