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脓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案 1

2018-05-22 15:55

 

夏某,男,30岁,私人业主,宁乡人。

    初诊(2006年9月14日):主诉双耳流脓反复发作4年余。曾先后在多家医院医治,疗效不理想。近1周来耳内流脓黏稠,有腥臭味,时多时少,伴头痛耳鸣,听力下降明显,平时乏力纳差,便溏。舌质淡略胖,苔白腻,脉缓弱。检查见:双耳鼓膜大部分消失,可窥见鼓室黯红,外耳道近鼓膜边缘处有少量黏浊脓液,似有肉芽组织。X线片示双侧乳突不清晰。纯音听阈测听示双耳传导性聋。

辨证分析:素体脾气虚弱,健运失健,湿浊内生,加上耳窍湿浊反复发生,邪毒滞留,以致脓耳缠绵难愈而流脓液;湿浊日久蕴热,则脓有腥臭味。

诊断:慢脓耳(慢性骨疡型中耳炎)。

辨证:湿困耳窍,瘀毒滞留证。

治法:活血化湿,祛腐托脓。

处方:托里消毒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25g,白术(炒)15g,陈皮10g,茯苓15g,党参20g,当归20g,川芎10g,赤白芍各12g,乳香、没药各8g,金银花10g,连翘10g,白芷10g,浙贝12g,僵蚕10g,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06年9月21日):诉耳内流脓增多,但头痛耳鸣症状明显好转。上方去陈皮,加薏苡仁20g、车前子10g、皂角刺15g,继服7剂。

三诊(2006年9月28日):耳内流脓明显减少,头痛耳鸣消失。查见:双外耳道未见明显脓液,鼓室黏膜淡红。上方去僵蚕、车前子、皂角刺、金银花,改甘草为炙甘草8g。经服10剂后,耳内未再流脓液,饮食及大便恢复正常,但听力仍有轻度下降,双侧乳突片复查示病变基本清晰。

按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本患者耳疾多年,久病多虚多瘀,胃气受制,气血来源不足,正不胜邪,是故治疗宜培补胃气以强正,活血脉以消凝滞,化湿毒而祛邪。方选托里消毒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使正气恢复,血脉流通,则阴霾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