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究竟要怎么收?
2024-09-04 16:58 作者: 刘侃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科(神经内科)副主任 姚欣艳
秋,不仅充满丰收的喜悦,更蕴藏着古老的养生智慧。秋季上接夏之生长,下接冬之收藏,是阳气由外长转换至里藏的关键时期,顺应自然法则“秋收”养身,对阳气的转换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对秋季养生是这样阐述的:“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这里的“容平”是指人体在秋季应达到的平衡状态,包括容纳、平和舒顺两层意思,而实现“容平”的重要途径是“养收”。到了秋季,身体本能地收敛阳气和能量,为了养生,起居饮食、精神情志、运动锻炼皆要以“养收”为原则。
早睡早起
秋属金,有肃杀的特质,此时草木凋零、大地明净,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们应当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
起居上应早睡早起,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适当补充阳气;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缓冲秋季夜晚肃杀之气对机体的影响。此外,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要注意防感冒。
饮食柔润
秋季燥气较盛,易伤津液,因此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梨、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冰糖等柔润食物,以润肺生津。与此同时,少吃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入秋后,气候逐渐干燥,吃辛辣会伤肺。
心态平和
人在秋季容易暴躁易怒,建议尽量保持心理、思想活动安静平和,以减少肃杀之气对身体的影响。可以通过静坐或闭目养神等方法来调节气息、消除焦躁、养护心气。
此外,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忧、为悲,故秋季容易出现悲伤情绪,损伤肺气,进而伤害正气。因此,秋季养生应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抵抗“秋刑”带来的损伤,建议心情不好时用柏子仁、酸枣仁泡水代茶饮。
运动轻缓
秋高气爽,是锻炼的好季节,根据秋天“养收”原则,应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干扰阳气内藏。
秋季气候变化快,户外运动时应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切忌贪凉。此外,锻炼后不要穿汗湿的衣服在寒冷环境中逗留。
用灸强体
立秋后,人体阳气有内敛下降趋势,但体内仍属虚寒状态,寒湿邪气最容易侵袭人体,导致感冒、腹泻、腹痛等不适。此时适当艾灸可祛寒湿、温经脉、补益阳气。
▲艾灸足三里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处)可以增强免疫力。
▲艾灸风池(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界线各有一凹处即是)、大椎(在颈后部,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等穴位可预防感冒。
▲艾灸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中脘(脐中上4寸)等穴位可调理肠胃。
姚欣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脑病一科(神经内科)副主任。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嫡传弟子、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省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5年,先后师从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伍炳彩教授、禤国维教授,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省厅级课题14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中风病良方大全》《支气管炎与哮喘防治》《慢性肾炎肾衰良方》,副主编《神经科中西医诊疗套餐》《熊继柏医案精华》《心血管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等书籍8本。擅长:在防治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头痛、三叉神经痛、失眠、眩晕、神经症、面神经麻痹、帕金森病、脑小血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于运用中医药治疗眩晕、头痛、失眠、中风、胸痹心痛、咳嗽、心悸、胃痛、关节疼痛等有独到之处。
刘侃:中医博士,主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青年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分会青年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师从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胡国恒教授。中医功底扎实,善于运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辨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对于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治具有丰富经验。参编著作5部,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厅局级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