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个体化治疗

2020-10-16 18:02

     近10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和用药得到很大拓宽,但WHO最近几年组织的大规模临床验证几乎对大多数的药物持否认态度。可以说除了少数微创或介入治疗的病例大部分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外,对于绝大部分接受保守治疗的病人来说,其总体疗效没有显著进步。

    通过长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临床医生均认为脑血管病的治疗很简单,喜欢追随西方的治疗模式,忽略了我国国情,忘记了传统中医学对我国医学的巨大贡献,或很多人根本没有掌握这门医学知识,导致了认识上的片面和治疗上手段的馈乏,使得众多医生不能对每位患者发病前、后的具体状况进行认真的综合评价,也不能对疾病的性质(阴阳)进行审定,仅按西医常规手段判定了出血或缺血后就就从容制定治疗方案,而后便是依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物,对欲使用的药物(尤其是中药制剂)性质则是闻所未闻,这种千篇一律的治法导致了疗效的不满意,从而促使一些临床医生从治疗方法学上进行了认真冷静的思考,于是,脑血管病的个体化治疗(中西医结合)研究从此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其实,早在80年代就有学者明确提出了脑血管病的治疗应当个别化,这是对临床疗效的反思和强调人体差异所得出的结论,是唯物辩证法在医学体系的具体体现。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可以把近些年来现代医学的溶栓、抗凝、降纤、扩溶、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损伤、降颅压等疗法都可以看作为个体化治疗的缩影,只不过它的着眼点局限在某些具体的现象上,而忽视了整体(既疾病的本质)。

    虽然人们对脑血管病的流调研究,病因学和病理学研究已经很深入,但对发病后整个的生理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尚缺乏综合深入的认识,对不同人群的病理变化是否存在差异亦无对比研究,对某些现象还缺乏客观科学的解释。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发病后的病理变化和自我调节机制是很复杂的,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过程也不一样,再加上个体差异,可以说是错综复杂,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某一个患者来说,千篇一律地,机械地采用某个治疗方法或药物显然是不恰当的。

    要想提高疗效,首先应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病后不同阶段脑内的病理变化及主要矛盾,二是发病后的个体所呈现出的总体状况,三是治疗药物的性质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