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 阴平阳秘 --记何泽云贰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名医
2022-05-26 12:10 作者: 阳茹萍
何泽云: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医院首届名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第三届血液净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医案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
何泽云教授1978年开始学习中医学,迄今已经30余年。经过30多年的临床、教学、科研,从一个不懂医学的青年学子,到现在初步形成具有自己临床诊疗特点的肾脏病专家,其中的求学临床实践堪为患者的依赖、后学者的榜样。
一、纯粹的中医临床实践(1978年-1989年)
《说文》:“医,治病工也。”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已。’”医生职责是治疗疾病,必须博览群书方可为医,而医书难以精通。故欲学医,必须熟读经书,长期临床。
在1978年-1981年3年的中医入门教育中,何泽云教授通读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理虚元鉴》(明·绮石 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1年)、《伤寒贯注集》(清·尤在泾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8年)、《经方实验录》(曹颖甫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9年)等经典。在随后的8年中医临床实践时间中,先后拜河南省南阳市已故名中医吴金轩、丁瑞徵、石春万为师,使用纯粹的经方进行内科临床治疗。这11年,是中国医学(中医学)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这11年也使何泽云教授奠定了深厚的中医学功夫。
二、科学研究及西医临床(1989年-1998年)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 深自误哉!”中国医学(中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部分,自《黄帝内经》开始的中国医学(中医学),一直按照医学的规律不断吸收自然科学的营养而壮大。无论是《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还是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无不体现着中国医学(中医学)的包容与成长。21世纪的中国医学(中医学)同样应该包容西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只有这样中国医学(中医学)才能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从1989年-1998年的九年时间中,何泽云教授先后取得了湖南中医学院中医学硕士学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在这九年时间中,参加了叄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①益气养阴剂对腹膜溶质转运作用的观察及机理研究(研究期限:1990-1992年 N0:39070968)、②脑益安对出血性中风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研究期限:1997-1999年 N0:39670907)、③出血性中风大鼠胶质细胞反应及中药干预研究(研究期限:1999-2001年 N0:39800189)。
通过艰苦而不懈地努力,掌握了North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具备了湘雅医院高年资内科主治医师水平。
三、教学及著书(1999年-2006年)
这期间担任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第一临床教研室主任,负责《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的教学,4年中年均教学时数400以上,教学督导评估:A级。参加两本教材的编写:①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08.);②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编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12)。
2002年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全国中西医结合专业职称【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命题,任《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专家组组长。达到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授水平。
四、全面提高,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医学特点(2007年-2015年)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夫大医之体,……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元典章·礼部五·医学》:“各处有司广设学校,为医师者,命一通晓经书良医主之。”学而时习以达精益求精,是何泽云教授一贯的治学精神。这种治学精神在两次博士后的工作经历、一直持续的临床实践中达到了很好的体现。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过了不惑之年的何泽云教授,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交替升华,形成自己独立的医学特点。
(一)水肿病的治疗
1、猪苓汤治疗阴虚水肿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烊化) 滑石(碎,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第226条)。这里的“小便不利”是临床应用的关键。小便不利至少具有4种含义:①小便多;②小便少;③小便热、痛等症状;④蛋白尿。由于尿中蛋白的丢失,血浆蛋白下降,从而引起水肿。蛋白为阴精之最,长期蛋白丢失,阴精暗耗而阴虚,最终形成阴虚水肿。此时利水则伤阴,滋阴则助水邪。猪苓汤是治疗阴虚水肿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上使用猪苓汤的辩证要点是:①长期水肿;②水肿部位的皮肤黑、硬;③舌体瘦舌质暗红舌苔花剥。
2、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水肿
参苓白术散出自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四君子汤加扁豆、莲子、薏仁、山药、砂仁、桔梗组成。【功用】补气健脾,和胃渗湿。【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吐活泻,形体虚羸,四肢无力,胸脘不宽,脉虚而缓。《中医内科学•水肿•阴水•脾阳不振•》(第五版)认为:“又有浮肿一证,由于较长期的饮食失调,脾胃虚弱,营养不能充分吸收。症见遍身浮肿,晨起则头面较甚,劳动则下肢肿胀,能饮食而疲软无力,大便如常,小便反多,……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我们的体会是:参苓白术散适应以下两种表现的水肿,①晨起则头面较甚,劳动则下肢肿胀;②下肢膝盖以下水肿,水肿具有早晨轻下午重、或者早晨重下午轻的特点。这样的病人使用利尿剂常常无效。临床上运用参苓白术散原方或者加玉米须治疗,一般在1周时间内消肿,可长期保持干体重。
(二)归脾汤治疗血证
归脾汤是宋•严用和根据“二阴之病发于心脾”理论而创立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名方。《医方集解·理血之剂·归脾汤》(清·汪讱庵 著《医方集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3月)是这样解释归脾汤的方解:“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行血中之滞,又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便血是由于血液不按经脉运行而溢于脉外,亦称血不循经。脾胃病机在便血中具有重要地位,思虑伤心,劳倦伤脾,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或长期饮食失调,均可造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等致血溢脉外而为血证。归脾汤是治疗该证的常用代表方剂,临床疗效可靠,药物配伍严谨,应用广泛,是现在仍常用的中医名方之一。
在临床上归脾汤可以治疗便血。如赵××,男,76岁,长沙圭塘中南院高级工程师。因慢性肾衰竭[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因为合并乙状结肠癌(隆起浸润型)而便血,在各种治疗止血方法后,使用归脾汤加减治疗,2个月后该老年患者便血停止;归脾汤还可以可以治疗尿血。如盛钟全,男,46岁。2000年年前开始间断出现血尿,并被诊断为多囊肾。2008年开始规律血液透析治疗,不久出现肉眼血尿。在多加西医院治疗,无效。我们同样使用归脾汤加减治疗,2个月后该患者尿血停止。
(三)黑地黄汤(怡肾丸)慢性肾脏病CKD3-4期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脉象虚大者是虚劳病的典型表现,但是脉象大者也可以是虚劳病就难以理解了。《金匮要略》是这样解释平人:“平人:这里不是指健康人,是指从外形来看,好像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虚损。也即《难经》所谓`脉病人不病者`”在没有现代化检查的东汉时期,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家最重要的治疗指南与方法,怎样才能通过脉象诊断外无症状而内脏气血已经虚损的患者?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医学家苦苦求索,由于历史的局限及其辨证论治思维的定势,但是并未从理论上解决。这样在中国医学史上、在医案医话中,具有天才思维的医家常常能够治愈一些常理不能解释的疑难大症,这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灿烂珍珠。
2002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将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为5期,其中2、3期多数患者没有临床表现,但是其肾功能或/和尿液、肾脏影像学已经异常,如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升高,如肾皮质弥漫性改变,如肾脏缩小或囊变,如单纯性蛋白尿/血尿,此类病人可辩证为“虚劳病”。对于无症状的慢性肾脏病CKD3-4期患者怎样治疗?西医学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国医学同样没有系统的辨证治疗。
《金匮要略》:“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儿科鼻祖钱乙认为,小儿稚阴稚阳,形体未充又无成人阳气外泄之故。根据《内径》“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理论,自创“地黄丸”治疗小儿五迟五软之证。 其弟子阎孝忠将之记载,后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即金匮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辛热燥亢之品而成。针对小儿稚阳之体,阳气旺盛,犹为适宜。从此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成为滋补肾阴的基础方。
肾气丸是一首阴中求阳,补肝益肾的基础方,虽有温燥却不失滋阴之本,后世医家将其发展,也就有了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等专为滋肾阴或壮肾阳的名方。六味地黄丸从组方来看是专为肝肾阴虚而设,是在肾气丸基础上划裁,去其辛温,专侍滋阴,又不敛邪,故临床广为使用。二方均无祛邪之品,临床上在兼有浊邪内停的情况下也不单独使用或不用。金•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在《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首次出现黑地黄丸【苍术油浸,熟地各一斤,五味子半斤,干姜春冬一两,秋七钱,夏五钱。研为细末,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米饮或酒下。以健脾补肾,治阳盛阴衰,脾肾不足,房劳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脾肾两伤之证】。此方以苍术为君,地黄为臣,五味为佐,干姜为使。治脾肾两脏之虚,而去脾湿,除肾燥,两擅其长,刚柔互济,化中有收,收中有化。该方是《内经》关于“肾实证”的理论,具体化。灵枢·经脉第十:“是动则病饥不饮食,面如漆色,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huang huang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镒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四)院内制剂----怡肾丸、禾肾丸、冬肾丸
1、怡肾丸的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蝉蜕、五味子、山茱萸、白术、砂仁 等。本品功能为补肾泄浊,用于慢性肾脏病的辅助治疗。怡,恬淡舒畅之意;怡肾,寓意肾脏的功能正常顺达;因其为丸剂,故名怡肾丸。
熟地,性甘微温,归肝肾二经,具补血养阴,益精填髓之功,为君药;生地具清热凉血之功,山茱萸味酸、涩,具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之功,二药均助君药补肾,为臣药;五味子涩精滋肾,白术、砂仁共奏益气健脾补肾之功,三者为佐助药,配合君药,臣药以补肾,同时健脾,使补而不滞,且无留邪之弊;蝉蜕因其体气轻扬之性,使脾之气易于外清,令肺之气易于外达,脾、肺之气升达于上、外,既有利于余邪的祛除,又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滋补脾肾、解毒泄浊之功效。
从肾气丸、地黄丸[六味地黄丸]、黑地黄丸,代表了中国医学治疗肾虚或肾衰竭的发展经历。在温故经典学习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30余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肾虚“虚劳病”的治疗大法是:填精、补肾、泄浊】的观点。于2007年创制了院内制剂“怡肾丸”。
怡肾丸适用于慢性肾脏病CKD3-4期[Ccr在300-500umol/L]病人,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长期稳定肾功能。
2、禾肾丸的药物组成:怀山药、沙苑蒺藜、醋炙牡蛎、醋炙龙骨、芡实、黄柏等。【功效】补肾固精。【适应症】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出现蛋白尿、肾虚虚劳证;根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的[薯蓣丸]、《医方集解》[金锁固精丸]拟定;
方中沙苑子甘温入肾,补肾固精,《本经逢源》谓其“为泄精虚劳要药,最能固精”,故为君药;山药,益气健脾;芡实补肾涩精,益脾养心,协助君药以增强固肾涩精之力,共为臣药;龙骨、牡蛎,煅制而用,涩性增强以涩精,两者助君药以固摄精关;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益气、补肾固精之功效。既能补肾,又能固精,实为标本兼顾的良方。如此组方,外观淡黄、清香饴口,长期服用依从性好。
3、冬肾丸药物组成:麦冬、天冬、黄精、熟地、山药、谷芽等。功效:填精益肺、健脾利水。适应症:慢性肾脏病,肺脾肾精亏者;具有补脾肝肾阴精的治疗肾脏虚劳病的冬肾丸
根据:①《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的[薯蓣丸];②《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③30年多年的临床实践拟定;
怡肾丸、禾肾丸、冬肾丸///猪苓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 构成了一个安全、有效地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体系
随着西医学的发展,诊断细微精确,但常常无针对性治疗,这部分病人的出路在哪里?我以为应该遵循以下三原则:①经典为基础;②以后世医家为补充;③以西医学为规范。怡肾丸、禾肾丸、冬肾丸是这三原则的成功示范。
(五)及时诊断主动脉夹层等急危重症。
作为医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中国医学最大特点,就是与自然科学融为一体,过去是这样,现在以后同样是这样。在秉承发扬传统中国医学同时,在何泽云教授带领下,我院肾脏科救治急危重症的能力同样出色。在2009年2月16日凌晨2点30分,该科及时诊断一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从发病到被确诊不到两小时,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泽云,周珂,王莘智等肾内科成功救治急进性肾炎的狼疮性肾炎(IV型A)1例,肾病我院肾病诊疗水平又上新台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报第32期;2008年8月23日
2、何泽云,彭亚军 及时诊治主动脉夹层1例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报第38期;2009年4月16日
3、何泽云,陶文强 从地黄丸的发展看肾衰竭的治疗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20084(2):199-121
4、何泽云,齐亮 试述对大黄zhe虫丸“缓中补虚”的理解及用于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光明中医,2008,(12)23 12 :1918-1990
何泽云教授临床体系:①治疗虚劳病/慢性肾脏病的医院制剂:补益肝肾搭平台【冬肾丸】,蛋白尿【禾肾丸】,CKD2-4期【怡肾丸】;②水肿病的治疗:猪苓汤治疗阴虚水肿证/糖尿病肾病水肿、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脾虚水肿证,鲫鱼冬瓜皮汤补蛋白消水肿,《金匮》肾气丸的温肾化气消水肿;③深得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抗体、肾性贫血、钙磷调节剂等的使用心得;④建立了湖南省中医肾病治疗中心;⑤主编了七年制专业的《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持2项国家自然基金,获得湖南省科学进步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