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痰毒蕴结)

2019-03-23 22:04

       痰毒蕴结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 软坚散结。基本方药:方选二陈汤加味。常用药物有法半夏、陈皮、茯苓、浙贝母、夏枯草、桔梗、制香附、青皮、郁金、瓜蒌、僵蚕、昆布、海藻、牡蛎等。
病例2:患者谢某, 男性, 38岁。初诊时间:2011-07-04。诉口腔内反复起疱年余, 近3个月症状加重, 尤进食明显。于当地医院就诊, 诊断为口腔溃疡, 给予消炎药 (药物不详) 和维生素口服, 未见明显效果。患者平日有咀嚼槟榔习惯。检查见, 颌面对称, 张口度约2指, 双侧颊及软腭黏膜呈灰白色条索状改变, 扪及弹性差, 软腭黏膜见多个散在的小水疱, 色黄, 咽后壁充血, 舌红苔白腻, 脉滑数。中医诊断:痰毒蕴结证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治宜理气化痰, 软坚散结。方选二陈汤加味:法半夏10 g, 陈皮10 g, 土茯苓15 g, 薏苡仁10 g, 甘草5 g, 浙贝母10 g, 制香附10 g, 桔梗10 g, 牡丹皮10 g, 黄芩10 g, 金银花15 g, 竹叶10 g, 夏枯球15 g。日一剂, 2次/日, 水煎服, 共15期剂。方中法半夏、陈皮、浙贝母燥湿理气化痰;薏苡仁、甘草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制香附、牡丹皮理气和血散瘀;桔梗、夏枯球祛痰化浊, 软坚散结, 黄芩、金银花、土茯苓、竹叶清热解毒。2011-07-20二诊: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 软腭水疱体积缩小, 个数也减少, 现仅2个粟粒大小水疱。原方去土茯苓、竹叶, 加生地黄15 g, 麦冬15 g, 日一剂, 15剂续服之。服药后口腔内水疱消失, 嘱其口服补中益气丸和参苓白术丸以调理善后, 随诊5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