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养生
2013-07-30 12:45
漫话养生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刘绍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培养之意。合而言之,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爱惜保养人的生命是人的天性使然,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态度,古人、今人关于养生的经验总结和精辟论述,以著作、诗歌、彦语及报刊登载已大量涌现,如列子论养生,庄子、孟子、孔子等圣人论养生,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著名医药学家论养生;还有近代和现代大家熟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京剧大
一、养生的要点
1、顺应自然和四时主气:“天人合一”、“天人一理”、“天人一体”、“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和自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体,《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就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自然气候的变化,关系于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因此说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的道理是同一的,也是相互收受通应的。
所谓“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春、夏、秋、冬四时的自然气候变化,才能发育成长,维持生命活动。否则,人体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降低。即使不会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
四时的主气是生、长(化)、收、藏。
春三月(即农历的1、2、3月,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此谓发陈。天地俱生。自然界呈现阳气初发、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之象,其气候特点是由寒转暖、乍寒乍暖、时晴时雨,自初春至暮春,气温差别较大。其养生要点是避免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的情况发生,同时应慎避风寒,防止春瘟,不忙减衣,调节情志,注意护肝。起居上,应夜眠早起;衣着上,应随气温变化而增减;饮食上,应多选清淡、爽口、偏于凉性的蔬菜、豆制品;药养上,宜选清凉、疏解、化痰、化滞之品。如反其道,则易损肝,古人提出春日重在养肝。另外,春日多风,而风邪为百病之长,故沐浴、酒后、劳作、汗出、夜卧之时,尤当避其虚邪贼风,以防造成首风、漏风、内风、偏风、偏枯等多种风疾。其流行病多见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风疹、麻疹、腮腺炎、白喉、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及食物中毒,应注意及时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慢性支气管炎、脑中风,以及精神病、狂犬病亦易发作。
夏三月(即农历4、5、6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此谓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即使说,此段时期,大多艳阳普照,雨水充沛,天地之气交合,万物生长繁茂。在五行中应火之义,主长,养生之道,应顺护阳气,以养心脾。就凉避暑,并防湿困脾胃。在起居上,应夜卧早起,不要对气候炎热产生厌恶,应保持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气色秀美,使体内的阳刚宣发于外,保持对外界事物的浓厚兴趣,如有违背,则可损伤心气;衣着上,不可汗衣久着,不宜过于赤裸,贪凉太过;饮食上,不宜肥甘厚味,应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好,生冷食品不可太过,更须注意清洁、卫生;药养上,应注意益气养阴清暑,清利湿热或苦燥寒湿。应防湿温,防高温中暑,防皮肤病变,防暑湿感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症。
秋三月(即农历7、8、9月,经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是天气肃杀,地气清明,万物成熟收获的时节。其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其气侯变化将经历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两个阶段。立秋、处暑、白露这三个节气的气侯特点是,一方面暑热未消,秋阳似火,另方面早、晚较凉;秋分、寒露、霜降时的气侯特点是,暑热已消,秋凉逐渐加重而转寒。每年立秋以后,多见“秋老虎”发威,而白露之后,雨水渐水,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人们尤易患病,故有“多事之秋”的说法。其养生要点是防燥护阴,养肺为先,使肺气得平,并应调气安神。起居上,应早卧早起;衣着上,应按初秋、中秋、晚秋三个时段对待。初秋时炎夏之气未尽,暑热未退,故衣着仍以单衣为主,年老体弱者在夜晚较凉时应避免着凉。中秋虽早、晚较凉,但午间尚较热,故不宜多穿,仅早、晚可适当增加,所谓“春捂秋冻”,不致暑气滞留体内。晚秋则由凉转冷,应根据体质、状态、气侯、时间增减衣服;饮食上,应注意食欲虽好而量不可太过,质不宜过丰,味不宜过厚,瓜果鲜食而有节制,不可贪食无度,尤其应注意洁净,因秋季多见泄泻、痢疾等肠道传染病,还可见乙型脑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气肿等病症,更是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高发季节;药养上,因秋季以燥邪当令,气侯干燥,无湿邪蕴滞者可酌用滋润之品,如雪梨、百合、银耳、沙参之类,有痰咳旧疾者可酌服润肺化痰药以防旧疾发作,气虚体弱易患感冒者可试服玉屏风散等以扶正御邪。
“冬三月(即农历10、11、12月,经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此谓闭藏,水冰地圻,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意思是说,冬季三个月,寒临天地,万物闭藏,甚至冰冻地裂。为适应冬季的特点,则应早卧晚起,至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使精神守伏藏而不外露,好像有个人的隐私,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秘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就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气的道理。如果在这个季节不注意“养藏之道”,损伤了肾中的阳气,就会影响来年春天的升发能力,甚至导致四肢萎软无力,患痿厥病,损害健康。所以这个时期的养生要点,就是敛阴护阳,益肾蓄精。居处应保持适宜温度,衣着不宜单薄外露,注意保暖御寒,特别是背、腹、关节等处;饮食上,应以温补食物为主,少食过于寒凉的食物;药养上,应以温补脾肾的药物为主,防治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病症。同时应节制房事,减少肾精外泄,谨守“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诫。
2、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因时制宜前已述及,此处将不再赘述。所谓因人制宜,是讲人有男女、老幼、胖瘦、秉赋体质之不同,更有妇女经带、胎产、哺乳等特殊人群,调养摄生决不可千人一面;因地制宜是说地分东、西、南、北、中,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均有差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亦有区别,起居、衣着、饮食或药养各有差异。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人体肌腠较紧束耐寒,饮食、药养多辛温,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人体肌腠较为疏松开泄,饮食、药养多偏寒凉,理应“同中存异”、“异中存同”。
3、“七情和合”,情志舒畅: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人的七种情绪的过度表现或过度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所谓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可见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昏厥卒倒,引起脑血管疾病或胃肠道疾病;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气血和畅、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至失神狂乱等症状;悲则气消,指过度悲伤,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恐则气下,指过度恐惧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出现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而伤精,致骨酸痿厥、遗精滑泄等症;惊则气乱,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思则气结,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则脾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状。所以在养生中,七情和合和自我调节至关重要,切忌“七情过度”。当然,目前又有提出了“后悔”与“妒嫉”,亦极不利于养生。
我们知道,长期情志不舒,精神抑郁,或悲观厌倦,暮气沉沉的人,或性情暴戾,喜怒无常的人,多会出现精神方面的毛病,或易致肝病、胃病、肿瘤,或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病变。因此,有的名家提出,人生在世,应做到“四合”,即天合、地合、人合、已合;还应做到“三个平衡”,即生理平衡、心理平衡、伦理平衡。强调人要活得“自在”,学会“放下”、“解脱”。我的体会是:应陶冶情操,平和心态,净化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德操境界,人应有思想、有追求,但应从实际出发,淡泊名利,不为功名、金钱、爱情葬送自己,坚信“仁者寿”、有“德者寿”。豁达为人,豁达处世,于身心有百利而无一害。“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4、平淡守常,规律生活:有人撰文云,“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养生必须从生活细节做起”,“养生就应有规律地生活”,无论达官贵人、富豪绅士,还是平民百姓,大多会面临饮食、起居作息、房室性爱及生活琐事,均应坚守一定的常规和理性的态度。关于饮食、起居虽已述及,但此处还将从规律、守常的视觉再述一二。
首先,是起居有常,它属于生活习惯的调节,强调起居和作息规律,要求人们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安排每天的时间,以适应一日之内昼夜晨昏的阴阳消长变化,以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面色红润,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反之,如长期的起居无常,作息失度,将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黄,目光呆滞无神。常识告诉我们: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故白天是学习或工作的最佳时机。夜晚人体的阳气内敛而趋向于里,则有利于机体休息以恢复精力。现代研究亦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作息,有利于机体健康。因而有学者告诫晚上二更以前应安睡,一般不宜超过11点。但如今有些人起居作息毫无规律,逆于生乐,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深夜不眠,甚至通宵达旦,寻找娱乐和刺激。也有些人不讲究劳逸结合的辨证关系,只知工作或拼命挣钱,使大脑和身体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些都是极不可取的。
第二,是饮食有节,有人指出:饮食有节包括四层含义,即有洁、有时、有质、有量。“有洁”即要保证饮食的清洁和安全,选购有安全保障的食物,并应采用恰当的洗涤和烹饪方法;“有时”即一日三餐定时进行,以保人体营养的适时供应,使体内消化夜的分泌形成规律;“有质”即对饮食品种的要求,为保证膳食均衡和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避免和减少不健康饮食,应针对个体化的不同需求有所讲究,对高血压、糖尿病或胃肠道等慢性病患者,还应制定良好的营养饮食方案;“有量”系对饮食数量的要求,既要保证适量的饮食摄入,也要避免过量饮食加重胃肠负担,引发消化不良或代谢综合征。也有人提出了“四要”的原则和法度,即一要“和五味”,强调食不可偏、合理配膳、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食量适中,不可过饱或过饥;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四要因时因人而异,根据不同情况、不同体质,确定不同配膳。笔者认为上述“四有”、“四要”的基本意思一致,应该谨守饮食调节之常。还有人以饮食养生的方法,提出了“寒热恰当”、“食量恰当”、“味宜清淡”、“注意宜忌”以及食后摩腹、散步、漱口等养生方法。如《养生延命录·食戒篇》说:“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食热暖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喝冷水一两咽。”如果食物的温度不得当,则容易对机体造成损害,“热食伤骨,冷食减脏,热物灼唇,冷物痛齿。”祖国医学认为:食物也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而且各有其所主的脏腑和归经。如食物搭配不合理,或者偏食,则不但不得养,反而有损人体健康。强调饮食应注意中和平衡,味道淡、浓适宜,少吃高粱厚味的饮食。故提出人的饮食,应谨慎考虑,人体内的气会随饮食的不同升降聚散。饮酒过多气会上升,饮茶过多气会下降,肉食谷食过多气会壅滞,食用辛味食物过多气会消散,食用咸味食物过多气会下坠,食用甘味食物过多气会积滞,食用酸味食物过多气会结聚,食用苦味食物过多气会抑郁。懂得调理脏腑、养护精神之人,多从平衡食物的五味入手,并且不酗酒、不饱食。当今亦有人总结提出: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这些均是一些有益的经验之谈。
第三是房室养生,法定夫妻的适度的房室生活有益身心健康,但过度的性生活对健康是有害的。故许多古人提出房事要节制,并且指出房中术的基本原理是:男女交合,是阴阳和合之常,阴阳不交,则易生疾病,无益人寿;但恣情纵欲,必损人寿命,乃至速死。故一要讲究交合方法;二要注意房中节欲;三要注意房中禁忌,如“日月晦朔,上下弦望、日月蚀、大风、恶雨、地动、雷电、霹雳、大寒暑、春夏秋冬节变之日,迎送五日之中,大喜大怒、忧愁、恐惧、醉饱等均不宜行房。告诫少壮应节欲,老年尤应珍重保养精气,告诫人们应“开源节流”,应守常,不应乱性。
5、乐于学习,适量运动: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有言:“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清代顾光旭也认为:“万事莫如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我认为看书学习,是为了增长才智,明理、明志和品德修养,净化和提升人生境界,了解做人的真谛,进入“自由王国”。勤于学习才能胸怀开阔、志存高远,具有进取之心,故应终生不倦。我感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读书是为了奠基,学会做人和谋生的本领;中年时期读书是为了“充电”,适应工作的需要,拓展视野,开扩眼界,进一步夯实基础;老年时期读书是为了升华、总结,净化境界,寻求乐趣。看书学习,练习书法和作画,使脑子处于思考运动状态,可以防止大脑过早僵化,防止老年痴呆的出现。
适量运动更是保持机体功能活跃,维持机体健康稳定的重要保证。古人早就有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劳动既可创造财富,又可锻炼身体,保持血脉运行畅通。即除了上面所说的看书学习,勤于思考和动脑以外,还应动手进行一些能力所及的事情。但笔者在此讲的主要是指适量运动,祖国医学认为:人是阴阳合一的整体,阴阳相生相制,共同维持机体的平衡稳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阴阳和谐均衡是健康的前提。“动则阳生”,运动养阳被认为是养阳的方法之一。西医学认为:运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并可放松精神。时下工作方式多单一,工作节奏较快,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较大,易使人体阳气虚馁,机能抵抗力下降,脏腑功能不足,正气抗邪不利,故坚持适量运动尤为重要。至于运动的方式方法,可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予以选择。应该坚信运动有益,劳动高尚、光荣。养生在动,养心在静。人怕不动,脑怕不用。动静相宜,身壮寿长。
二、古代圣贤及历代名家的养生警言摘记
老子最早提出了“清静无为”的思想,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死而不忘者,寿也。”“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足常止,终生不耻。”战国时著名哲学家庄子,不仅创新发展了道家的理论体系,而且阐明了许多养生理论,如顺应自然,缘督为经;虚静恬淡,忘我无欲;导引吐纳,动静结合;乐观豁达,节制食色。他在《养生主》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在《庚桑楚》篇中说,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忧乱人的意志,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容易束缚人的心灵,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容易影响人的品德;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不为也”;在《盗跖》篇云:“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大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不能悦其意志,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列子》虽是道教经典著作,但亦用较多篇幅阐述了养生之道,其基本思想为:清虚无为,顺乎自然;涵养元气,乐而忘忧;尚柔主静,贵在专一。如在《力命》篇中说:“天福”、“天罚”、“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在《天瑞》篇说,“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耳,四时耳”。左丘明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孔子说:“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韩非子说:“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
宋代陈直所著的早期老年病学、养生学《寿亲养老新书》提出了宝贵的养生方法,如重视医食调治、注意医药扶持、注重精神调养、重视起居调摄、注重四时摄养,以及导引、吐纳等。在该书饮食调治篇中指出:“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也”,特别是“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在老人起居方面指出,“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春季应“常择和缓日,引待尊亲于园、亭、楼、阁虚敞之处,使放意登眺,用摅滞怀,以畅生气。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夏季“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纳凉,此为贼风,中人暴毒。宜居虚堂静室,水次木阴洁净之处,自有清凉”。
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提出的“治身养性,克已博爱”观,以及倡导的“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存非分之想,不做非分之事”;“厚以待人,抑欲制怒”;“心地坦白,光明磊落,慎于独处”等境界均值得记取。他同时告诫:“爽口之味,皆腐胃烂肠之药,五分便无殃。
清代徐文弼在《寿世传真》中不仅提出了外功、内功等养身之术,而且强调应保精、保气、保神,知要、知忌、知伤,以及四时调理、饮食调理、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问题。如他说的“面要常擦,目要常指,耳要常弹,齿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护,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睡要常曲的“十要”;以及忌早起洗头,忌阴寒贪凉,忌湿地久坐,忌冷着汗衣,忌热着晒衣,忌出汗漏风,忌灯烛照睡,忌子时房事,忌夏日凉水抹簟,忌观场演剧等十忌均有其科学道理。
还有明代胡文焕所著《养生导引秘籍》及其他养生方面的著作均有很多精辟论述。
时至近代和现代,更有众多名人和养生家关注养生,总结提练了很多金玉良言。如伟人毛泽东说:“养乎吾生,乐乎吾心。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周恩来说:“情绪乐观,意志坚定,生活有序,作息有常。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锻炼身体,坚持经常。”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我主张粗食和杂粮,因食品种类越多更能供给身体中的复杂需要。”聂荣臻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寒温适度,情志舒畅。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动静结合,长寿健康”。冰心说:“人不怕老,就怕心老。”“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戏剧家梅兰芳说:“精神畅快,心平气和。饮食有节,寒暖当心。起居从时,劳逸均匀。”夏衍说:“长寿之道,一是思想乐观,二是兴趣广泛,三是生活规律,四是适当锻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恨则易老,怒则易老,惑则易老,忧则易老,惧则易老,恋则易老。”著名学者梁漱溟说:“精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这些宝贵的养生警告亦可借鉴。
近几年来,有关报刊中刊登了大量的养生方面的文章。如有人归纳的健康的“八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及早防早治、远离滛毒、避免伤害、充足睡眠;“清心养生八法”:静思冥想法、聊天健脑法、精神胜利法、治身养神法、情志调节法、言语开导法、移精变气法、静坐澄心法;养生的七大辨证关系:饱与饥、荤与素、动与静、多睡与少寐、纵欲与禁欲、乐与悲、冷与热;以及国医大师路志正提出的“尊经养生,修德增寿。”“天人相应,形与神俱。调节阴阳,起居有常。辨证施养,药食同用。劳逸结合,修身养性。”遵从“和于术数”、“不妄作劳”两个原则;还有从中医文化,提出的人生五境界:为民如木,蕴至凉之风,养清明,守自然冲和。为商如土,秉至诚之性,除虚妄,涤六合尘垢。为政如水,修至清之德,执公器,存天地浩气。为人如火,拥至热之情,讲诚信,助他人为乐。为事如金,承江河之阔,勿烦躁,载人间良心。中药界老专家金世元指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无药养生,健康一生。”认为粗茶淡饭最符合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法则。梁兆松等人相继概括出了许多延年益寿歌,如:世人个个学延年,不悟延年在眼前。若问延年有何法,心理健康是关键。宽宏大量如沧海,和睦忍让谦为先。不如意事常八九,正确对待天地竟。悲愁思虑催人老,遇事别钻牛角尖。生活琐事宜糊涂,牢骚怒气当避免。淡泊寡欲杂念除,心静神安享天年。出言行事须仁厚,善心常存人称赞。自寻乐趣广爱好,心情愉悦常乐观。寂寞孤单寿命短,常找知己聊聊天。堂堂正正无愧疚,良好心境寿康源。事事知足乐天派,不是神仙胜神仙。延年注意慎起居,黎明即起莫怠慢。摇头晃脑踮踮脚,踢腿甩臂耸耸肩。散步慢跑做做操,经常运动寿自添。娱乐有度益身心,熬夜贪玩精气散。睡姿右侧卧如弓,内脏安和得平安。行立坐卧不可久,生活有序身体健。夫妻生活宜节制,食色损精寿命短。安闲好逸气血滞,疲劳过度把病患。饮食有节可延年,均衡膳食营养全。食品尽量多样化,谷蔬肉果不要偏。限糖低盐高蛋白,生冷食品宜少餐。肥腻厚味生痰湿,辛辣偏多火上炎。饮食过饱肠胃伤,适时适量脾胃健。酒饮少量促循环,贪杯酗酒血气乱。饮茶消食爽心神,腹空切莫让茶穿。常常牢记延年歌,要学神仙也不难。这首二十八句的延年益寿歌,把一些主要的带常识性问题均提到了,故卑人将其抄录以记。
三、我的学习体会
我属平庸之辈,但我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一直是健康的,精神世界是较为宽厚的,学习、劳作、生活规律是较为有序的。但真正较为自觉地注意各方面的调节,是在进入60岁的前夕,有一位很关心我的老首长,给我寄来一叠资料并随附一封信,告诫我“千万不要懈怠,要快乐迎接60第二春,保持身体健康。”如何迎接第二春,延缓衰老的进程,我则按照以往的一贯作法,并结合现实情况,总结成四句话32个字,即“陶冶情操,平和心态;勤劳为本,以动为乐;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情缘和谐,家庭美满”,并将其作为养生座佑铭,不断警醒、激励自己。我认为心理健康、精神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最重要的支柱和标志,是保持心态平和的前提条件。但心理和精神健康需要不断陶冶、净化。作为“凡夫俗子”,不可能完全不受环境的影响,重要的是应时刻坚持“内省”,坚持进步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用历代贤人和现代的道德楷模标准鞭策自己,遵循仁、义、礼、智、信的准则。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在学习和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在仕途升迁上不攀比不追求,真正做到“知足常乐”。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劳动既可创造财富,又可锻炼身体,运动可保持人体血脉运行畅通,使人体机能活跃旺盛。故我能把勤于动手、动脑,具有学习、劳动和活动能力,视为生命活力的象征,是极为快乐和幸福的好事。所谓起居有常即有规律,饮食有节即有节制,在无重大特殊情况下不应变更,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情缘和谐,包括了与同事、同志、朋友和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女的和谐相处。任何人不能脱离社会和家庭孤独生活,家庭更是宁静的港湾。一个人要获得尊敬、尊严和幸福,防止孤独,必须置身于和谐的人伦环境中,家庭生活美满。众叛亲离和孤独,绝对是衰老的催化剂。
四、季节养生膳食举隅
关于季节养生的果蔬、饮食、药膳、药茶、药粥、药酒很多,而且各种版本的书刊所载不一,因限于篇幅,本文仅就部分常见应季果蔬及廉而易得或易制备的膳食略举数例。
春季时令果蔬,多见萝卜、白菜、冬苋菜、菠菜、韭菜、葱、荠菜、戢菜、芹菜、竹笋、西葫芦、豆芽、蕨菜、紫菜、青豆类,以及山药、梅子、带鱼、青鱼、菠萝之类。
春季膳食:有枸杞粥,用枸杞
夏季时令果蔬,多见大蒜、莴苣、茄子、草莓、樱桃、黄瓜、黄花菜、桃、芒果、蕹菜、苦瓜、李子、冬瓜、丝瓜、西瓜、绿豆、西红柿、南瓜、荔枝、柠檬、椰子等。
夏季膳食:赤豆冬瓜汤,用赤小豆60~
秋季时令果蔬:苹果、菱角、桂圆、梨、葡萄、香蕉、白果、柿子、高粱、橄榄、橘子、玉米、芝麻、红薯、小米、平菇、橙子、哈密瓜、石榴等。
秋季膳食:生地粥,用鲜生地
冬季时令果蔬:卷心菜、核桃、葵花子、大白菜、黑木耳、松子、茼蒿、萝卜、香菇、猕猴桃、菜花、海参、金针菇、燕麦、羊肉、狗肉、猪肾、鹅肉、鲫鱼等。
冬季膳食:参杞粥,用人参3~5g或党参15~20g、枸杞
应季果蔬与膳食可谓举不胜数。一年四季的养生膳食要求是,春以升为主,夏以清为主,秋以平为主,冬以滋为主,贵在调和。同时,也应注意“三因制宜”,辨证配食,不可拘泥。
统观上述各项,总的是应明确养生要义与要旨,选择适应养生方法,谨守宜忌,持之以恒,顺乎自然,寻求平衡,力争健康快乐地达到应有的寿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