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品质保证与用药禁忌
2013-07-30 12:43
中药品质保证与用药禁忌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绍贵
中药品质保证与用药禁忌,虽定义、内涵不同,且无必然联系,但二者均与临床安全、有效用药密切相关,故笔者将其并列述之,以求抛砖引玉。
一、中药品质保证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在诊断正确、药证相符的前提下,用药质量决定用药的疗效与用药安全。故药品管理法把“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作为立法宗旨,列入总则第一条,并界定了假药、劣药的概念和范围,严格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假劣药品,强调依法治药、依法管药,但目前的药品市场有些不法商人利用药品的商品属性,追求利益最大化,各种违法手段使用极致,导致药品质量滑坡。如模制虫草、白花蛇和千年何首乌;将园参整形充山参及移山参,以莪术、白及加黄泥、明胶打磨充三七,用麝皮包裹蛋黄等物充麝香,用猪、羊的蹄甲及塑料整形后掺入穿山甲片内,以鸡蛋、明胶制品或以羊等动物胎盘充紫河车;用葡萄皮染色充枣皮,用续断染色充丹参,用水蛇涂白漆充金钱白花蛇,用类似木料喷香后充檀香;用掺盐、掺砂、掺淀粉、浸渍明矾、掺糖、掺石灰或泥土以增重,或挟带大量非药用部位;或以非正品代替正品,以低等品充代特等品;或以煮提过的残渣经过整治后重新出售,可谓无奇不有,不胜枚举。给用药安全造成了极大隐患,使临床疗效受到了重大影响。有外界学者尖锐指出:中药的“主要问题是质量失真”,“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近日,又有业内人士提出:进行中药品质鉴定,保证用药质量,是中药师的重要职责。
除了上述药品市场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需要多方研究、强化监管以外,作为中西药学工作者可能还要从长远和大处着眼,重视下列问题的研究。
1、栽培品与野生品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古代中药的来源主要依靠野生,性状与质量特征描述多以野生为主。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以及人口日益增加、疾病谱和健康观念的变化、医疗条件的改善、用药量日益加大,靠野生资源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因而引种栽培、人工培育及养殖的发展则成为大势所趋,但许多栽培品由于土壤、气候、温度、肥料等的不同,栽培药材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产生的影响,不仅使药材内在成分有所变异,而且使其性状亦产生了较大变化,如丹参,野生者外表栓皮粗糙很易剥落,可栽培者根条较粗壮,蚯蚓头不明显,质地较野生防风重,粉性较强,菊花心色浅,断面皮部裂隙不发达,气略弱,甘而无辛味;栽培半夏由于生长快速,块茎较大,有的还生出了小块茎。对于野生、家种品大多从实验方面开展了研究,但临床疗效很少有对比研究。
2、近缘品种与杂交品种。由于中药农业和药用植物资源的减少,许多近缘植物也被开发供药用。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一些药用植物的杂交品种也进入中药市场,如陈皮的变种越来越多;辛夷花在河南已出现杂交品,其中比较优良的品种有“腋花望春玉兰”、“桃实望春玉兰”及猴掌望春玉兰。近期发现用肉根毛莨充猫爪草,用芦竹根充芦根等。这些品种,性状多很相似,不仅给品质鉴定增加了难度,疗效有无异同亦值得研究。
3、采收与产地加工及贮存对品质的影响。中药的品质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采用特定的种质、特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技术形成的,是中药生产和中医药文化的结晶,富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四大怀药”、“浙八味”等优良品种和道地药材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的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不是自行标榜的。不同采收期的药材,其性状特征也不同,如青翘是早期采收,呈绿褐色,先端不开列,破开后内有种子。老翘是晚期采收,呈黄棕色或红棕色,已裂成两瓣,种子多已脱落;天麻有冬麻、春麻之分,冬至后采挖者为“冬麻”,质地坚实而重,有红棕色鹦哥嘴状顶芽。“春麻”为立夏前采挖,与冬麻相比,质松体轻,顶端有残留茎基,品质较次。目前,许多药农和商人急功近利,为了抢占商机,往往不依时采收,如市场所见的刺蒺藜、女贞子、菟丝子等有相当多的为青绿色,未达到成熟标准。有的简化产地加工,粗制滥造。有的为了把药材当饮片出售,牟取更大利润,把原本不在产地加工切制的趁鲜切制,如白术、白芍、山药、三棱、莪术等;有的把本应干燥后出售的有意保留大部分水分;有的为了增色和防止虫蛀,把不应用硫磺熏的药材反复用硫磺熏,甚至用“六六六”粉防虫和鼠咬。有的只看哪个品种价格好,就以低价品种冒充或混入高价品种中出售,如宁夏枸杞呈长圆形,味甘甜,色泽红润,泡水显渍渣,粒轻,易上浮,价格、销量看好。有的商人就以新疆枸杞或河北枸杞充代,而新疆枸杞呈圆形,味极甜,色泽新鲜时红,后暗,易变软,粒重,泡水后水色红,易下沉;河北枸杞籽多肉薄,味带苦,质量差。最近有人对不同采收期的板蓝根进行了质量考察,不但性状不同,而且腺苷、靛蓝及靛玉红的含量具有明显差异。
贮存条件及时间长短更是药物品质变异的重要原因。五味子、枸杞子、山楂等储存不当或时间过久容易变黑;山茱萸的新货紫红色,具酸味,而陈货多为棕褐色,气微弱,味酸涩苦;陈皮应用陈久者,其色较深,但新货多为橙红色或红棕色,气香。以上种种,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并采取应对措施。
4、加工炮制与饮片质量保证。炮制入药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是保证安全、有效用药的极为重要的一环。目前的现状:一是不炮不制,大量生品入药,如白术、白芍、枳实、枳壳等;二是炮制方法和质控标准不统一,缺少监管,乱炮乱制,如鸡内金用油炸,炮姜用土粉或盐炒,蜜炙改糖水炙,炮山甲、杏仁、桃仁用明矾水浸,百合、贝母、山药、菊花、枳壳、当归、天麻等用硫熏干燥。有的大大简化、篡改传统炮制工艺,将本应反复蒸制的制熟地工艺,改为用生地黄直接水煮后晒干冒充熟地。三是不加辅料或减少辅料用量,如僵蚕不用薄荷水制,黄连不用酒炙或姜炙,许多动物药不用酒酥。面对上述情况,作为从业者理应加强质控把关和研究。
5、中药等级规格与品质差异。中药入药虽不允许次品和不合格品存在,但等级品规差异历代是存在的,依一般常识而言,特等品、一等品与末等品的质量差异和疗效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但由于利益的驱动,商家和药房均不可能保证用精品,加之既有等级划分,末等品的应用也是合法的。但中药品质和疗效差异很少有人问津,面对良莠不分或难分的情况,故本人感到此类问题亦值得研究。
如大家熟知的人参,在园参鲜参下即分有边条鲜参、普通鲜参。干货下分有16支、25支、35支、45支、55支、80支、小货边条参;20支、32支、48支、64支、80支及小货普通红参、红直须、红弯须、干浆参等;晒参下分有全须生晒参、生晒参。另外,还有白干参、皮尾参、白混须、白直须、白糖参、轻糖直须等。且每项下均分2-3等或4-8等。野山参干货分有8等。
大黄,分西大黄、雅黄、南大黄3种,每种下面亦有多种品规等级。川芎,下分川芎1、2、3等和山川芎。川贝母分松贝1、2等,青贝1、2、3、4等,芦贝1、2等。三七分春七1-13等,冬七分9等。白芍分白芍1-4等,杭白芍1-7等,亳州白芍1-6等。所有不同品规,其质量及其所含成分、治疗效果等肯定不一致,请大家想一想,每公斤40头以内的三七和1200头以内的三七是不是会有区别,但我们过去很少关注,很少有人开展这方面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