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金匮要略》虚劳病治疗特色(一)

2016-05-22 17:09

 “虚者补之,一般认为乃虚损性疾患不二之法则。然而,若从《金匮要略》论治虚劳看,则并非一概补益,纯用滋填,而是或以调和为法,或取攻伐之剂;或温养阳气,寓补于调动机体生机之力中。

(一)立足调和 寓补于调

《内经》谓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金匮要略》所论虚劳病,是一类十分复杂的慢性虚弱性疾患。其脉证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阴阳俱虚,寒热错杂。如5 条既见短气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满之阳虚中寒证,又见时目瞑,兼衄等阴虚内热候;6 条见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之阴虚内热象,又见阴寒精自出之阳虚不固候;8 条肾阳虚寒之少腹弦急,阴头寒,下利清谷,与阴虚虚热内扰之亡血失精梦交等症状并见;13 条阳虚中寒之里急,腹中痛则与阴虚阳浮之梦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同兼。这种阴阳互见,寒热夹杂之证,乃阴阳俱虚,互不协和所致。尤在泾说: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对于这种阴阳失和所致之虚寒虚热证,非以寒攻热,以热攻寒所能奏效。尤在泾说: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故仲景用调和之品,使阴阳相就,相互协和而愈。分析篇中所列几个主要方剂即可明了。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建中,调理脾胃,建复中气之意。虚劳病至后期,脾胃多虚,而虚劳阴阳之不调者,盖由脾之健运失常,故调和阴阳,在于先理中焦脾胃,脾胃得健,气血充盈,营卫相贯,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则虚劳偏寒偏热之证得平。

桂枝龙骨牡蛎汤乃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桂枝汤,王晋三氏称之为和方之祖。徐忠可谓其外证得之解肌而和营卫,内证得之补虚而调阴阳。该方刚柔互济,阴阳并用,功擅益阴助阳,两调阴阳。其中桂甘辛甘化阳,阳得扶而寒者温,芍甘酸甘化阴,阴得助而热者平。阴阳谐和,阳能护阴而阴不外泄,阴可涵阳则阳不上浮。加之伍入龙牡,既可固外泄之阴,又可镇上浮之阳,故少腹弦急,阴头寒、下利清谷亡血失精梦交等阴阳两虚,紊乱失调之重证不补而愈。这可能是由于本方能调节机体自身平衡机制、调动机体自稳功能之故。

肾气丸 本方于重剂滋肾阴药中,纳入少量温肾阳之品,乃典型阴阳相配之方。机体肾功能包括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阴和肾阳在人体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张景岳说: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其在人身即元阴元阳,所谓光天之元气也。虚劳多阴阳俱虚,但温其阳,必燥伤阴液;独滋其阴,则碍其阳气。肾气丸阴阳相配,能于阳中求阴之生,于阴中求阳之复。此外,该方滋补之中,又伍泽泻、丹皮、茯苓泻利之品,从而构成阴阳相济,温润相参,补泻相兼的配伍特点。因此仲景立方用意,在于两调肾中元阴元阳。至于治疗虚劳兼有风气之薯蓣丸,则属补散结合,邪正兼顾,调和表里之例;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之酸枣仁汤,则属滋行并用(枣仁配川芎),调和脏腑(心肝)之剂。

虚劳病由于其病程缠绵,病性消耗,各脏腑功能均呈衰弱状态,其中以脾胃功能尤为虚弱。若一味滋填,难免伤脾碍胃。裴兆期云:今之不善补者,概用归地参术甘草黄芪等类,皆甜腻壅膈之物,胃强尚可,胃弱者服之,不胀则泻,不泻则呕吐。而不能食矣,病不转加者,未之有也。故纯补呆填,滋腻厚味,伤及气血生化之源,则有碍虚劳之恢复。临床实践还证明,虚劳病偏激用药弊病较多。而仲景以调和为补虚要法,调,能调动机体阴阳的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相互协调的特性,恢复机体的自稳平衡机制,促进生理代谢的协和,故虽不着意于补,而补则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