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下法临床运用禁忌
2014-12-22 17:06
下法虽可用十多种类型、多种情况下的危急重症,但并非临证之时可随心所欲,一通乱用而无准绳。若是如此,往往酿成大错,杀人于笔端,生变于瞬时,故此仲圣在其《伤寒论》中明言禁忌,一一垂训,句句有据,稍作总结,酌加分析,分列如下:
1. 阳明腑实未成禁下
“阳明病,而合色赤,不可攻之。”(《伤寒论》206条)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之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伤寒论》209条)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憔,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221条)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伤寒论》233条)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惯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伤寒论》238条)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中医下法主要用来治疗有形之实邪,若伤寒阳明病而腑实未成者则不可下。若因误下而药损津液将导致邪热复结成实,大便反见硬而减少,此时当以小承气汤和下之;邪热偏结于上焦症见“心下硬满者”(《伤寒论》205条)或病在于上者如“伤寒呕多”(《伤寒论》204条)亦不可攻之。
2.病邪在表亦不可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伤寒论》15条)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伤寒论》2l条)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伤寒论》34条)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伤寒论》43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伤寒论》44条)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伤寒论》45条)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伤寒论》48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已病入少阳),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论》103条)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伤寒论》132条)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伤寒论》163条)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伤寒论》171条)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胀,小便难也。”(《伤寒论》189条)
邪在表,用峻猛之药攻伐之,不仅有引邪入里之弊,更有伤正之虞。故仲圣一再强调表证误用下发,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积极救治。
3.脾胃虚寒者不可下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瘴,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伤寒论》195条)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伤寒论》259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伤寒论》273条)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提出:“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故伤寒之大便初硬后溏往往多为脾虚之证,慎不可妄用攻下,若脾胃虚弱而用攻下多致变证丛生。
4.阴血亏虚者不可下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伤寒论》286条)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伤寒论》347条)
经云:“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素问·离合真邪论》)因为攻下之法,往往耗伤津液,而我们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血汗同源”、“津血同源”很好诠释了《内经》这一论断,因而仲圣一再强训“亡血”切勿用下法。
5.阳气虚衰者不可下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伤寒论》130条)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伤寒论》330条)
攻下之法大多是建立在正气未虚而邪气壅实的情况下选用,经云:“补泻反则病益笃。”(《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故脏气虚衰不可攻下。
6.下后当慎复又攻下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伤寒论》159条)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伤寒论》214条)
攻下之法亦伤正,反复攻下更可致使胃肠津液耗竭,若至胃肠津液枯竭,那将致医者与患者均为焦头烂额矣。故见已用下法之患者,仲圣告诫后学不可因其病证未除而反复用下法。
7.病在少阳不可下
论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论》264条)。少阳之为病多事半表半里之邪而成,汪苓友注云“惊悸皆主于心,胸满而烦者,邪已离表,未全入里,为半在表半在里之证。乃上焦病也。上焦与心相近,误吐且下,则气血衰耗,而神明无主,以故忪然而悸,惕然而惊也。”是故临证之时,法当和解.误用吐下,势必耗伤气血,虚损其中。致使神志虚怯,因是惊悸内生也。故此少阳为病切不可下,下则耗气血,伤心神。
小结
张仲景用攻下法治疗疾病。病变范围涉及上、中、下三焦之异,证有寒热之别,病有轻重之分,下有峻缓之不同,但临证之时谨守成法,剔难除杂,并参病症,机回法活,棘手之证一一迎刃而解,极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治疗学内涵,并对后世医学理论发展与临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