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恒从风痰热毒阻络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经验
2020-02-18 22:19
周围性面神经炎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由于受凉吹风或病毒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 面部茎乳突孔中分布的面神经出现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面神经通路受到化学因素或者物理压迫刺激,或者导致面神经损伤,进而诱发面神经的神经电位传导功能受损,即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等症状。本病主要特征为面部肌群运动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导致患者的部分表情肌功能无法完全恢复,或者出现面神经肌痉挛、挛缩症状遗留,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美观。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扩血管药物以及B族维生素等对症治疗,以发挥抗炎、营养神经、缓解水肿以及改善局部微循环等作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但治标不治本,且激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康复效果不理想, 而中医中药在该病的治疗上有着较大的优势。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炎属“口僻”“面瘫”“口眼歪斜”等范畴,其致病机制多是由于风热湿邪入侵面部或热毒内蕴导致经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及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故治疗上多采用祛风化痰、通 络止痉等法治疗。胡国恒教授根据多年治疗口僻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对中医学的思考与探索,认为风痰上扰和热毒阻络在口僻的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外感风邪是其致病因素,热毒阻络是其发病关键所在,所以治疗本病不仅应化痰祛风、通络止痉,还需合用清热解毒之治法,方能助邪外出,从而使经络通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机探讨
中医学之口僻,亦称“卒口僻”“面瘫”, 民间俗称“吊线风”或者“歪嘴风”。历年来对于本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都有着诸多探讨,隋·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口僻的病位在筋,宋·严用和 认为口僻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者多由于风、寒、暑、湿、火等引起,内伤者则常伤于七情、劳逸或者饮食,最终造成气虚、血虚、痰郁、内热、瘀血等。当实邪侵于面部经络,致经络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或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则出现面部肌肉活动不利、口眼斜等症。《脉诀》认为“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可见抽搐之象,明·楼英认为口僻之因在于中焦胃土有痰所致,《灵枢·经筋》述风热侵犯人体面部,“热则筋 纵”则可见“目不合”;寒邪客于面颊经筋,则“急引 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即足阳 明经筋被热邪壅滞,使筋肉弛缓,不能收持,致使口 眼偏斜。
西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的致病因素有寒冷和凉风的刺激、过度疲劳、难以承受的不良心理刺激、病毒感染、妊娠等,其中病毒感染学说是许多医学家比较认可的致病学说,研究发现病毒感染, 特别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发病密切相关,而病毒感染属中医温病学外感热病范围,究其病因亦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发病。口僻初起时,耳后疼痛、面部肿 胀等症也切合外感热病之象,而“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故六淫之中,风邪与口僻密切相关,又风寒暑湿燥火是天的六气,气之正者则称之为化,气之邪者则称之为变,故“风”可化而为毒。胡教授认为口僻之基本病机在于风痰热毒之有形实邪瘀阻于内,《血证论》指出“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有瘀故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上荣于头面部之筋,局部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又外感风邪,风邪夹痰湿热毒侵犯于阳明、少阳经络,致营卫不和、经脉不通,故可见口眼歪斜、耳后疼痛或头面部疼痛、目胞不合、泪涎失控、听觉异常、味觉 减退之症。
2 遣方用药
胡教授认为治疗该病当以祛风化痰、清热解毒为主;风邪袭体,腠理不固,血液亏虚,不能荣润筋脉,故治疗中亦应考虑益气固表,以防风邪再入,还应适当补益气血,以达濡养筋脉、驱邪外出之目的。 牵正散源自于《杨氏家藏方·诸风上》,为治风痰阻络之口眼斜的验方,方中共3味药: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然白附子味辛性温燥烈,虽善除风痰,但力行头面部,范围局限,而白芥子辛温力雄,性善走散,利气机,通络之力较强,故胡教授以白芥子替白附子,加上白僵蚕、全蝎组合成自拟面瘫方以行祛风化痰之功。五味消毒饮出自《医宗金鉴》,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组成,其所治病证病位有差异,病象也不同,但其病机相似,多因风热、邪毒与机体气血相搏而产生身体部分红肿热痛的体征。根据近年来的药理研究,金银花和野菊花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常被应用在防治某些病毒感染类疾病方面,而且五味消毒饮能直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又能通过调整菌群使之平衡而间接增 强机体的免疫力,达到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目的。基于以上认识,胡教授临床上治疗口僻多用自拟面瘫方合五味消毒饮为基础方,据证加减治疗该病,偏实偏热者多加马齿苋、板蓝根、连翘、荆芥等祛风清热解毒之药,气血偏虚者加黄芪、白术、当归等益气补血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