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辨证与辨病浅谈
2017-05-15 23:21
中医外科辨证与辨病浅谈
辨证论治乃中医理论之精髓,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自倡中西医结合以来,辨证与辨病已成为医疗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偏向,诸如只注意西医辨病,而忽略了中医辨证,中药西用,只注重专方专药的应用,而忽略了辨证选方用药,等等,这样用抛弃中医自己的精髓的办法,去学习别人的长处,不仅严重影响了医疗效果,发展下去势必走上某些人已经走过的“废医存药”的错误道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笔者试就中医外科中存在的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同道指正。
一、辨病必须与辨证相绪合
中医强调辨证用药,是因为它运用了中医学术之所长—从整体出发,调整机体功能,恢复机体的正常平衡状态,使之战胜疾病。若弃辨证不顾, 只注重专方专药的应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势必造成弊害。如王某,男性,因右侧腰部疼痛,并向同侧下腹部放射,伴肉眼血尿,尿痛二年。经照片确诊为“右侧输尿管上段绪石。”其结石约1cm x0.8cm大小,在某县医院住院达二月之久,查阅其随身所带之处方,竟不顾具体情况,概服“八正散”,患者服药100余剂,症状未有改善。复转入省级某医院,医者同样处以“八正散”,略予加减,配合尿石总攻疗,其住院一月余,照片复查,结石仍未下移,症状不仅无好转,反而因利尿过多,津液亏损,出现腰酸膝软,形体消瘦,口干咽燥,纳差,舌红少苔, 脉细数等一派阴虚火旺之证。后病者转来我科求治,症脉合参, 投以知柏地黄丸加味, 服药30 余剂, 诸症皆除, 照片复查, 尿石下移至膀肤。“泌尿系结石”属中医“砂淋’、“血淋”、“石淋”的范围。《丹溪心法》云:“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脆生热也”。《医宗金鉴》也说:“淋者,皆由寒、热、湿下移膀胧致水道涩滞”。从辨证来看,可以分为多型。本例患者,前师只注重利水通淋,误认为八正散可以通治泌尿系结石病,无须辨证论治,辨证不明,不仅投药罔效,反而使病情趋于严重。后者辨证明确,施治得法,故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又如陈某,背部患“有头疽”。医者一味用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时逾一月, 局部仍未化脓溃破,反见疮形散漫、颜色暗红,患者精神萎靡,食纳无味,舌淡苔白,脉数无力,求治于一老疡医,辨证为“气血虚弱,毒滞难化。”与四妙汤加味,服药八剂,霍然而愈。“有头疽”一病,有因外感风温、湿热而致,有因脏腑蕴毒、凝聚肌表而发。而气血虚弱不能托毒外出,亦时有所见。前医一味用五味消毒饮治之,以为只要用大剂量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药物就可以控制“炎症”发展,中药酉用,殊不知任何病症都有阴阳虚实之分,外科并不例外。
二、发挥治疗法辨证用药的优势
外治法在外科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所以《医学源流》说:“外科之法, 最重外治。”外治疗法可以配合内治法以提高疗效,一般轻浅之症,可以专用外治收功,而危重之大疡,尤非配合外治不可。
外治疗法的运用,须和内治一样,要进行辨证论治,反之也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如刘某,患“左舰关节结核”二年,左侧臀部形成“寒性脓肿”半月,局部不红不痛,时流稀薄脓液。医者只知用金黄散箍围,脓肿未见缩小,根据局部症状,辨脓肿为阴性。后改用温经活血、散寒化痰之回阳玉龙膏外敷,疮形明显收束。可见,辨证用药,疗效迥然有别,内服药如此,外敷药也是如此。
三、把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各种病症的形成, 很多是脏府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一种外科疾病的发生, 也决不单纯是局部的病变, 而是与脏腑、经络、津液、气血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从人体整体出发, 进行辨证施治, 同样是中医外科临床的不可动摇的重要原则。正如《外科理例》所说: “外科必本于内, 知乎内以求乎外, 其如视诸掌乎? 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医治外科疾病,必须审其病因, 明其证候,无论内外疮疡,皆无遁情。但是,外科毕竟不同于内科,它具有本身的特点。从疾病表现的形式来看它不仅具有全身症状, 更有明显的局部症状, 所以对局部辨证又是外科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故外科疾病除注意整体辨证外, 还要辨别局部的阴阳属性, 从肿、痛、痒、脓的性质, 辨疾病的善恶, 顺逆, 以之指导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在《疡医大全》中就明确指出: “凡诊视痈疽, 施治, 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有误, 治焉有差!”前贤所论, 实为宝贵。若能如此则治疗上就会不发生或少发生原则性错误。《金匣要略》立大黄牡丹汤和慧改附子败酱散二方, 同治肠痈。但前方用于“少腹肿痞, 按之即痛如淋”, 全身有寒热症状;后方用于“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全身无发热,病虽同在一府, 用药却有阴阳之别。为中医外科辨证施治, 树立了最早的典范。肿、痛、痒、脓是外科疾病中显而易见的四大症状,然而这些症状的表现,并不是千遍一律的,例如辨肿有高肿和漫肿之别,辨脓有清稀和稠浓之分等等,历代疡科专著,讲述甚详, 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应该根据这些不同的情况从局部中探求整体,把局部和整体结合起来, 进行辨证施治.综上所述, 中医外科临床中, 必须坚持以中医辨证为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提高临床疗效,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 使中医外科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发表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