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伤消肿散外敷治疗蝮蛇咬伤67例

2017-05-15 23:20

蛇伤消肿散外敷治疗蝮蛇咬伤67

  蛇咬伤是我国南方夏秋季的一种常见病,该病发病急,病势演变快,局部肿胀迅速蔓延,且往往短时间内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患者生命。我科自1990年以来,应用外治经验方“蛇伤消肿散”,治疗蝮蛇咬伤67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1  一般临床资料

    67例蝮蛇咬伤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5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8岁。咬伤部位:手指手背36例,足趾足背27例,其他部位4例。全部病例局部均有牙痕、肿胀、水疱、灼痛或麻木,67例患者中具有全身中毒症状者38例。本组67例中,白细胞计数均值为10.78×109/L,尿中出现红细胞者48例(71.6%)、管型9例(13.4%),心电图检查异常者13例(19.4%)。

2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及制法:生南星150g,雄黄90g,生川柏180g,丹皮180g,白芷150g,夏枯草120g。上药共研细末,用塑料袋封装,每包50g(由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制剂室生产,批号:90117)。用药方法:按常规方法处理伤口,依据肿胀范围大小取蛇伤消肿散20-200g,用温开水或醋调成糊状,直接敷于病变部位。一般2天一换,若伤口溃烂感染,则1天一换。伴全身中毒症状者,配合口服中药治疗。

3  治疗结果

  67例全部治愈,疗程最短者6天,换药4次,最长者23天,换药11次,平均住院13天,换药7次。多数患者在换药1次后,局部疼痛、麻木、肿胀等症状即减轻,全身症状明显好转。

    67例患者出院时,局部症状全部消失,其中38例全身中毒者,除2例仍头晕、睡眠欠佳未愈外,其余患者均痊愈。白细胞计数均值为7.27×109/L,尿液检查全部正常;两例患者心电图检查异常,其他均正常。

4  典型病例

黄某,男,14岁,学生。患者于1994年7月10日下午7点在菜园扯猪草时被蛇咬伤右手背,当时伤口稍有渗血、疼痛。其父母用布带将患肢捆扎,即去当地医院就诊,行伤口扩创排毒处理,带中药2剂回家。至12日下午,病情加重,患肢肩关节以下肿胀,头晕眼花、复视,恶寒发热,周身酸痛,小便深黄,大便秘结。

入院时检查:体温38.3℃,脉搏102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2/8kPa。急性痛苦面容,神清合作,双眼睑下垂,巩膜无黄染,心率102次/分,律齐无杂音,肺部听诊呼吸音清晰,腹部检查无异常发现。右上肢肩关节以下明显肿胀、皮肤发红、压痛明显。右手背有大片瘀斑,外侧有约1cm长之创口2个,有黄水渗出。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5g/L,红细胞3.8×1012/L,白细胞12.8×109/L,中性0.87,淋巴0.23、出血时间3分钟,凝血时间4分钟,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0-5。心电图正常。

入院后诊断:蝮蛇咬伤(风火兼证)。蛇伤消肿散150g,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均匀敷于肿胀患肢,外盖纱布,配合内服中药治疗。第三天换药,见患肢肿胀大消,全身症状明显减轻。共住11天,换药5次而痊愈出院。

5  体会

咬伤始于局部,蛇毒对组织的损害可导致一系列局部中毒症状的发生,如肿胀、疼痛、伤口出血、水疱、血疱、瘀斑、组织坏死等等,继而引起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而且这些症状是进行性发展的。因此,在蝮蛇咬伤后,局部治疗至关重要,不仅能减轻全身中毒症状,且能减少患肢伤残率。对此,古人早有明示,如《外科证治全生集》说:“凡被蛇伤,急敷药,庶不致毒气内攻,流布经络”。蛇伤消肿散的药物,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疏通经络之功。尤其是生南星、雄黄二药,苦平、气寒有毒,解毒之力特强,为治蛇伤外用要药。无论何种性质的毒蛇咬伤,蛇伤消肿散皆可应用,但出现全身明显中毒症状时,必须配合药物内服。

发表于《中医杂志》1997;10:618-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