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中药药效及临床药理学技术
我室已建立以下动物模型,用于慢性肝病中药药效及临床药理学研究:
⑴大鼠免疫性(BSA、HAS)肝纤维化、肝硬化模型;
⑵CCL4复合因素急性、慢性肝损伤和肝纤维化、肝硬化模型;
⑶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
⑷大鼠肝动脉插管急性肝衰竭与肝纤维化模型;
⑸大鼠肝动脉插管肝脏靶向性给药模型;
⑹启动大鼠肝组织中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⑺暴发性肝衰竭动物模型;
⑻肝细胞膜、线粒体等亚细胞结构的分离与功能检测。
其中,大鼠BSA肝纤维化、肝硬化模型,有免疫机理的参与,是目前比较接近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模型,目前在广泛用于慢性肝病的发病机理、中药新药的研究。我室于1992年在省内首家引进该模型,并进行改进。研究证明,该模型Ⅲ级以上肝纤维化形成率>95%,动物死亡率<8%,且模型稳定,其制作方法被国内被广泛引用。
大鼠肝动脉插管急性肝衰竭与肝纤维化模型经由导管置入肝固有动脉的开口,药物可以不经体循环,顺血流直接作用于肝脏,肝靶向性强,能有效的提高药效、减低用药剂量、降低治疗成本以及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肝癌血供的90%以上来自肝动脉,所以经肝动脉给药可有效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从而提高药效,减少抗肝肿瘤药物对其它脏器的毒副作用。所以大鼠肝动脉插管急性肝衰竭与肝纤维化模型在抗肝肿瘤、肝衰竭等研究药物对肝脏作用的实验当中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室在国内较早开展肝细胞亚细胞结构并开展中药复方与单味药对细胞膜结构、通透功能和酶学的影响研究。已用于国家新药基金项目《鳖龙软肝片抗肝纤维化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不同程度活血药治疗不同程度肝损伤治疗与毒副作用对比研究》等10余项课题。该技术的应用对提高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研究水平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