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漏肩风

2022-06-26 16:49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漏肩风

漏肩风是以肩部疼痛、痛处固定、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病症,因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成人,又称“五十肩”,后期常出现肩关节粘连,活动明显受限,又称为“肩凝症”、“冻结肩”。本病的发生常与体虚、劳损及风寒侵袭肩部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肩部筋肉,与手三阳、手太阴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肩部经络不通或筋肉失于气血温煦和濡养。漏肩风即现代医学的“肩周炎”,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是针灸临床优势病种之一。

常小荣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肩部筋肉,与手三阳、手太阴经密切相关,针灸治疗时应注意辨经诊治,其重要性恰如窦材《扁鹊心书》所载:“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尤其对于颈肩腰腿等肢节的疼痛,应仔细循按检查病变部位以辨经,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仔细诊察患病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是在哪条经脉循行线上,就可辨为该经的病症。这些常见的异常反应包括疼痛、压痛、结节或条索状物,局部隆起(属实证),或者局部凹陷、按之虚软等(属虚症)。此外,艾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对于“不通则痛”者,艾灸通过其温通作用,以通为主,通中有补,以达行气活血之效;对于“不荣则痛”者,艾灸通过其温补作用,以补为主,补中有通,以达补血活血之效。

【验案

患者:×,男,55岁,已婚。初诊:202049日。

主诉: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4月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自诉因长期劳累4月余前出现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当时未行相关检查治疗,1周余前因受凉后症状加重,左侧肩关节疼痛,疼痛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而加重,患者肩关节前侧压痛,主动或被动后伸、外展、上举等功能明显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无头晕、头痛,纳可,寐欠佳,二便调。

查体:T36.2℃,P73次/分,R18次/分,BP125/85mmHg。左肩关节前侧压痛,主动或被动后伸、外展、上举受限,肩关节无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腧穴压痛:肩髃、中府穴。

中医诊断:肩痹 手太阴经证

西医诊断:肩周炎

辨证分析:患者55岁,以“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疼痛以肩关节前部为主且压痛明显,后伸疼痛加重,根据经脉循行辨证为手太阴经证。

治法:通经活络 舒筋止痛

体针: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阳陵泉。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可行透刺法,因患者活动受限,可在局部穴针刺前或出针后刺远端穴,行针后让患者活动肩关节,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灸法:局部穴位配合温针灸

二诊: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左侧肩部稍有疼痛,继续巩固治疗。经针灸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嘱其避风寒、调情志、慎劳累、不适随诊。

按语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腧穴,肩髃为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阳跷脉之交会穴,善治主经病变且能治疗多交会经脉病症,因其为三阳经交会之处,可调节三阳经阳气;肩髃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有疏通阳明经络的作用,主治肩痛、中风上肢不遂、上肢麻木不仁等病证。肩髎属手少阳三焦经,主治肩痛、臂痛、上肢麻木、肢体肌肉萎缩等。肩贞属手太阳小肠经,主治肩胛疼痛、上肢麻木不仁、手臂无力等。三穴共奏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之效。肩前属经外奇穴,主治上肢麻木疼痛;配阿是穴,均为局部取穴,可疏通肩部气血,活血祛瘀止痛。阳陵泉为筋之会,可疏筋止痛。温针灸法具有刺法和灸法的双重作用,有温通经脉、化瘀止痛、行气活血的功效,常用于寒湿壅滞经络、局部疼痛的病证。

【验案

患者:王某,男,60岁,2017年9月10日就诊。

主诉:左侧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诉2月余前因吹长期空调受寒后出现左肩关节疼痛,伴活动不利,外展范围在0-45度左右,后伸明显受限,常在肩关节活动时突然出现疼痛,夜间偶被痛醒,与劳累无关,期间未进行系统治疗。就诊时症见:左肩关节疼痛,局部皮肤冷,天气变冷时症状更甚,伴活动不利,常在肩关节活动时突然出现疼痛,外展范围在0-45度左右,后伸明显受限,夜间偶被痛醒,与劳累无关,无头晕头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纳可,寐欠安,二便调。

查体:T36.3℃,P76次/分,R21次/分,BP145/80mmHg。心肺无异常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左侧肩关节外展范围在0-45度左右,后伸明显受限,搭肩试验(+),关节无异常,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腧穴压痛:左侧肩髃,肩髎。舌淡、苔白,脉浮紧。

中医诊断:肩痹 外感风寒证

西医诊断:肩周炎

辨证分析:患者男,60岁,因长期吹空调受寒后出现左肩关节疼痛,夜间偶被痛醒,与劳累无关,根据症状结合舌脉辨证为外感风寒证,因风寒外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阻滞,不通则痛,故发为本病。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通络

体针: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阳陵泉、外关。操作:患者皮肤局部常规消毒,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与皮肤呈90°角进针约40 mm,外关、阳陵泉穴直刺约25 mm。进针后均施以提插捻转泻法,以局部有酸胀麻木感为度。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灸法:局部穴位配合温针灸,针刺得气后点燃4根2 cm长的艾柱,放置于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针柄上,点燃艾柱,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可将硬纸片置于肩部皮肤表面,防止艾灰掉落灼伤皮肤。

方药:桂枝汤加减,桂枝10g,白芍12g,生姜10g,甘草5g,大枣10g,秦艽10g、桑枝10g,防风15g,羌活10g,葛根15g,全蝎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手可向后伸展,继续巩固治疗。经针灸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嘱其避风寒、调情志、慎劳累、不适随诊。

按语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腧穴,与奇穴肩前、阿是穴均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通经活血而止痛;阳陵泉为筋之会,可疏筋止痛。艾灸取局部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温通”局部气血经络,再内服中药汤剂,以桂枝汤为主方加减,共奏温经散寒,祛风通络之效。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解肌散寒、调和营卫之功,用治外感风寒表虚之证。本例肩痹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乃因风寒外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阻滞,不通则痛。以桂枝汤温经散寒,缓急止痛,酌加祛风除湿、温经通络之秦艽、桑枝、防风、羌活、葛根,并走上肢,全蝎搜风剔络。

【验案

患者:陈某,女,50岁,2016年11月就诊。

主诉: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1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诉1年余因劳累后出现右肩疼痛,活动受到限制,曾服用芬必得、双氯芬酸钠等消炎镇痛药效果不明显,未进行系统治疗,就诊时症见: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疼痛遇寒加重,肩关节活动受限,时有麻木感,恶风寒,纳可,寐欠佳,二便调。

查体:T36.5℃,P78次/分,R20次/分,BP140/80mmHg。右肩关节前、后侧压痛,主动或被动后伸、外展、上举受限,肩关节无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腧穴压痛:右侧肩髃,肩贞。舌淡、苔白,脉细。

中医诊断:肩痹  气血亏虚证

西医诊断:肩周炎

辨证分析:患者女,50岁,因长期劳累后出现右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根据症状结合舌脉辨证为气血亏虚证,因病人年老,气血渐衰,营卫不足,不能抗御外邪,致使邪气入侵,闭阻阳气,血脉凝涩不通,留滞关节经络所致。

治法:调和营卫,补益气血

体针: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阳陵泉、外关。操作:患者皮肤局部常规消毒,毫针刺,进针得气后均施以平补平泻法,以局部有酸胀麻木感为度。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局部配合艾条实按灸。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2g,葛根15g,甘草5g,生姜10g,大枣10g,薏苡仁30g,伸筋草10g,细辛3g,姜黄10g,防风15g。

二诊: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疼痛减轻,功能有所恢复,嘱中药汤剂再服五剂,并每早热敷患处,以助局部阳气运行,如此内外兼治,一月而愈。

      按语:针刺配合灸法温通经络,艾灸通过其温补作用,以补为主,实按灸热力渗透强,补中有通,以达补血活血之效。桂枝葛根汤本为治表虚兼项背强几几而设,“项背强几几”实为拘急而强硬,俯仰不能自如,其病因多为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致使经气不利,阻滞津液的运行,经脉失于濡养所致。本病主要是由于病人年老,气血渐衰,营卫不足,不能抗御外邪,致使邪气入侵,闭阻阳气,血脉凝涩不通,留滞关节经络所致。气血虚衰,营卫不足是本,外邪侵袭筋脉是标。其病变部位在上肢,但临床辨证以营卫之气为主,治疗以调和营卫、补益气血、通络止痛,并随症加减化裁,则该病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