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特色病案——蛇串疮
2022-06-26 17:01 来源部门: 常小荣工作室管理员 作者: 曾理
蛇串疮
蛇串疮是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患者皮肤上出现簇水疱、红斑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多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多发于腰胁部。主要由情志内伤复感风邪、湿邪、火毒等因素引起。本病病位在皮部,主要与肝、脾相关。基本病机为湿热火毒蒸于肌肤、经络,后期以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可泻火解毒、通络止痛,对于皮疹消退后遗留顽固性疼痛,针灸治疗亦有着明显的缓解效果。
常教授认为:蛇串疮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久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或夹湿邪下注阴部及下肢,后期常因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情迁延不愈。基本治则为泻火解毒,通络止痛,后期兼顾扶正。临床取穴以局部阿是穴、病变相应节段夹脊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即支沟、阳陵泉以清泻少阳之邪热、行间以疏肝泻热。《医学入门·针灸》中记载:“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对于蛇串疮这类实热病证,艾灸治疗可以热引热、外透邪毒。
【验案一】
患者:易××,男,87岁,已婚。初诊:2022年4月7日。
主诉:右侧腰背部、腹部灼烧样疼痛20余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背部、腹部烧灼样、针孔样疼痛,未重视,疼痛逐渐加重,出现簇集性丘疹,尖部透明,扪之略高于皮面,微红,无明显发热。于他院住院治疗,当时诊断为“蛇串疮 肝经郁热证”,出院后仍觉有右侧腰背部、腹部皮肤烧灼样疼痛,为求系统治疗,遂来我院就诊。现在症见:右侧腰背部、腹部烧灼样疼痛,无胸闷、心慌,无头晕、视物旋转、腹胀等,纳食可,夜寐欠安,小便频,大便可。舌红,苔黄,脉弦细。
既往有“高血压3级”病史,最高收缩压180mmHg,现未服用降压药物,自诉血压控制可;有“前列腺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病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外伤、手术、输血、中毒史,否认药物、食物及其他物质过敏史,完成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其他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36.3℃,P:77次/分,R:20次/分,BP:143/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五官大小形态正常,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鼻翼无煽动,外耳道无流浓,蠢无紫绀,咽无充血,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呼吸运动自如,双侧语颤正常,双肺叩诊正常清音,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cm处,无震颤,心界不大,心率77次/分,节律整齐,无杂音。腹平,未见肠胃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未扪及明显肿块,Murphy's征(-),肝脾肋下未扪及,双肾未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无扣痛,肠鸣音正常。外生殖器未查,肛门直肠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浅深感觉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专科检查:右侧腰背部、腹部皮肤可见大片散在疱疹疤痕,色暗,无明显发热。
中医诊断:蛇串疮(肝经郁热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辨证分析:患者87岁,素体湿盛血虚,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外炎肌肤,故见烧灼样疼痛,湿热毒蕴、气血经络不得畅通,不通则痛,故疼痛剧烈,病情迁延不愈;舌红,苔黄,脉弦细为湿热蕴结、血虚肝郁之象。
治法:清热疏肝,活血通络。
体针:胸夹脊T3-T12(双)、支沟(双)、阳陵泉(双)、腋前(右)、期门(右)、章门、极泉(右)、侠白(右)、肝俞(双)IN、胆俞(双)、大椎、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太冲(双)、三阴交(双)、阿是穴。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阿是穴及胸夹脊T3-T12,艾条回旋灸15分钟。
方药:龙胆草10g,生地10g,丹皮10g,泽泻6g,车前子10g,柴胡6g,当归10g,板蓝根10g,栀子仁10g,延胡索10g,大青叶15g,甘草6g。共5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患者舌暗,苔白,脉弦细。按上法,改方药为:党参15g,白术10g,干姜10g,柴胡10g,当归15g,川芎9g,延胡索10g,黄芩10g,炙甘草10,共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加气海、关元、足三里处艾条回悬灸20分钟。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针灸治疗蛇串疮取局部阿是穴、病变相应节段夹脊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本例患者因右侧腰背部、腹部灼烧样疼痛20余天就诊,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病史。针刺局部阿是穴(腋前、期门、章门、极泉、侠白等),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取近治作用以泻火解毒。取病变相应节段夹脊穴(胸夹脊T3-T12),胸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可以疏通经气、调和阴阳,直接通调病变局部经气,达到祛风活血通络的目的。针刺手足少阳经穴(足少阳胆经阳陵泉、手少阳三焦经支沟)以清泻少阳之邪热。大椎、曲池、合谷为泻热常用穴,血海亦对治疗血热性皮肤病作用明显。太冲为肝经之原穴,肝俞、胆俞分别为肝和胆的背俞穴,再加三阴交可调肝理气。艾灸取阿是穴,一则温通局部气血经络,行气活血,气血瘀结自散,则疼痛可缓;二则以艾灸的温热之力使皮肤腠理开放,毛窍通畅,使热有去路,从而引热外行。再内服中药汤剂,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减,起清热疏肝泻火,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验案二】
患者:罗××,男,81岁,已婚。初诊:2022年4月9日。
主诉:右侧头面部皮肤针扎样疼痛20余天,加重2天。
现病史:患者及家属共诉患者20余天前服用药酒后出现右侧头面部疼痛,以耳后乳突及颞部为主,呈持续性,疼痛剧烈,右眼畏光、流泪,右侧颜面部逐渐出现红色皮疹。于2022年03月20日至03月26日在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蛇串疮 肝经郁热证”,经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2天前患者感右侧头面部疼痛较前加重,难以忍受,为求进一步治疗,至我院就诊,门诊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收住入院。现在症见:右侧头面部皮肤疼痛,呈持续性针扎样痛,疼痛剧烈,右眼乏力,易流泪,无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口干,口苦,纳一般,夜寐欠安,大便干结,小便基本正常。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既往有“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病史,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降压,现患者未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详。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胃炎”病史,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病史,否认食物、药物及其他物质过敏史,2008年有前列腺手术史(具体不详),否认其他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外伤、中毒史,未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其他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36.5℃,P:79次/分,R:20次/分,BP:115/59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自动体位。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大小形态正常,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右眼结膜发红,鼻翼无煽动,外耳道无流脓,唇无紫绀,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桶状胸,呼吸运动自如,双侧语颤正常,双肺叩诊过清音,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cm处,无震颤,心界不大,心率79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压痛和反跳痛,未扪及明显肿块,Murphy's征(-),肝脾肋下未扪及,双肾未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无叩痛,肠鸣音正常。外生殖器未查,肛门直肠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不肿。
专科检查:右侧额部皮肤疱疹已愈合,鼻尖处可见疱疹疤痕,皮肤无明显发热,右眼结膜发红,闭合可,双侧额纹基本对称,口角无明显歪斜。
中医诊断:蛇串疮(肝经郁热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辨证分析:患者81岁,素体火盛,又服用药酒辛热之品,火毒上窜头面,外炎肌肤,故见烧灼样疼痛,湿热毒蕴、气血经络不得畅通,不通则痛,故疼痛剧烈,病情迁延不愈;舌红,苔黄,脉弦细数为实热内结、肝经郁热化火之象。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活血通络止痛。
体针:头维(右)、太阳(右)、阳白(右)、率谷(右)、翳风(右)、浮白(右)、头窍阴(右)、天冲(右)IN、角孙(右)、风池(右)、天柱(右)、膈俞(双)、肝俞(双)、胆俞(双)、太冲(双)、合谷(双)、行间(双)、阿是穴。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阿是穴,艾条回旋灸15分钟。
方药:龙胆草10g,生地10g,丹皮10g,泽泻6g,车前子10g,柴胡6g,当归10g,板蓝根10g,栀子仁10g,延胡索10g,大青叶15g,甘草6g。共5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加于太冲穴施艾条回悬灸20分钟。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针灸治疗蛇串疮取局部阿是穴、病变相应节段夹脊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本例患者因右侧头面部皮肤针扎样疼痛20余天,加重2天就诊,以耳后乳突及颞部为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本次发病由服用药酒引起。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刺手足少阳经穴(翳风、角孙、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阳白、风池)以清泻少阳经之邪热。针刺局部阿是穴(头维、太阳、天柱等),发挥调和气血、清热利湿止痛、祛毒解表等功效。膈俞为血会,针刺可活血祛瘀。行间为肝经之荥穴,配以合谷以清泻肝经郁热。肝俞、胆俞分别为肝和胆的背俞穴,配太冲肝经之原穴以调肝理气、通络止痛。艾灸取阿是穴,根据“湿得热则散,气得热则行,郁得火乃发”在患处局部行艾灸治疗,有激发经气、化湿止痛、湿通经络等作用。
【验案三】
患者:陈××,女,72岁,丧偶。初诊:2022年2月12日。
主诉:右侧腰背部皮肤针扎样疼痛2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诉2021年11月2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部连及右腹部针刺、烧灼样疼痛,当时未重视未特殊处理,约5天后右侧腰部出现疱疹。至当地某诊所诊治,诊断为“带状疱疹”,予阿昔洛韦等药物静滴,疱疹有所消退,疼痛未见明显减轻。2021年12月6日至他医院就诊,予加巴喷丁口服止神经痛,腺苷钴胺肌注营养神经、阿糖腺苷静滴以抗病毒治疗,治疗9天后仍感右侧腰腹部皮肤疼痛明显。于2021年12月18日至2022年01月18日在我科住院行针灸、放血疗法、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症状改善后出院。现仍感右侧腰背部皮肤针扎样疼痛,情绪激动时症状明显,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门诊以“蛇串疮 气滞血瘀”收住入院。现在症见:右侧腰背部皮肤针扎样疼痛,情绪激动时疼痛明显,无头痛头晕,无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等,纳食可,夜寐一般,二便可。舌暗红,苔薄黄,脉弦。
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0余年,最高血压达180/100mHg,现口服厄贝沙坦+美托洛尔以降压,自诉血压控制可,有“血小板减少症”病史10余年,有“抑郁症”病史1年余,现服用米氮平抗抑郁,酒石酸唑吡坦片改善睡眠。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病史,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否认食物及其他物质过敏史,2020年6月因青光眼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否认其他手术有输血史,否认外伤、中毒史,未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其他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36.3℃,P:56次/分,R:20次/分,BP:159/109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自动体位。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右侧腰、背、腹部皮肤可见大片疱疹疤痕,色暗, 无明显发热。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大小形态正常,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鼻翼无煽动,外耳道无流脓,唇无紫绀,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呼吸运动自如,双侧语颤正常,双肺叩诊正常清音,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cm处,无震颤,心界不大,心率56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压痛和反跳痛,未扪及明显肿块,Murphy's征(-),肝脾肋下未扪及,双肾未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无叩痛,肠鸣音正常。外生殖器未查,肛门直肠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不肿。
专科检查:右侧腰、背、腹部皮肤可见大片疱疹疤痕,色暗,无明显发热。
中医诊断:蛇串疮(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辨证分析:患者72岁,气郁体质,肝郁血虚,气血经络不得畅通,不通则痛,故疼痛剧烈,病情迁延不愈;舌暗红,苔薄黄,脉弦为气滞血瘀夹热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体针:膈俞(双)、肝俞(双)、肾俞(双)、期门(双)、大椎、曲池(双)、太冲(双)、血海(双)、合谷(双)、行间(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阿是穴。毫针常规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取阿是穴及太冲穴,艾条回旋灸15分钟。
方药:柴胡15g, 当归10g, 白芍、白术各8g, 茯苓10g, 川楝子、延胡索各6g, 甘草5g。共5剂,水煎服,每日1剂,文火煎煮两次,每次40分钟,共取汁400ml,早晚饭前半小时各温服1次。
二诊: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患者舌暗,苔白,脉弦。按上法,另予刺络拔罐疗法,取腰夹脊(T8-L5)、阿是穴,每次选三穴;加内关、膻中处艾条回悬灸20分钟。继治一疗程以巩固疗效。患者诉经上方两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减轻。
按语:针灸治疗蛇串疮取局部阿是穴、病变相应节段夹脊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本例患者因右侧腰背部皮肤针扎样疼痛2月余就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和“抑郁症”病史且本次发病情绪激动时疼痛明显,是为肝郁气滞、血虚瘀结。针刺肝经诸穴,其中期门既是局部阿是穴又为肝之募穴,加以肝经之荥穴行间,循经直达病所以透泻肝经郁热、肝胆实热。肝俞、肾俞分别为肝和肾的背俞穴,配肝经之原穴太冲及三阴交、足三里等益气养阴要穴以调肝理气、通络止痛。血会膈俞辅之以血海,配以合谷、大椎、曲池以活血祛瘀、清泻郁热,更泻腠理之血热。艾灸患处局部阿是穴以借火助阳、开门泻邪、以热引热、解毒止痛,邪热已泻、经络气血既通,则疼痛可缓。艾灸内关配合气会膻中以梳理气机,宽胸解郁。在腰夹脊、阿是穴予刺络拔罐疗法可祛瘀解毒,活血止痛。再内服中药汤剂,以逍遥散合金铃子散为主方加减,起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